深耕地方,貫徹理想
  市長一路從基層打拼,擔任民意代表28年來,雖然盡心盡力、為民喉舌,但卻無法實際的施展抱負;於是立志要成為地方首長將深耕中和的所見所聞貫徹到自己的施政方針,為地方、為人民盡一份心力,自95年上任至今,為了給市民健康安全的生活環境,市長推行多項地方建設,也在眾多的全國考核中獲得良好的成績,無論是:道路景觀考核連續四年獲得全縣第一;台北縣的資源回收量佔全台第一,其中中和市更高達其中的1/4,甚至將其制度化、自動化、企業化經營;報馬仔路平專案發出了450萬獎金;除此之外,中和市更榮獲國家卓越建設獎之殊榮,市長的努力讓中和市成長、進步、茁壯。
重視教育,提升人才素質
    承如市長以『科技、文化、人文』為施政目標,為了培訓在地人才與吸引更多科技人才及廠商進駐,特設立灰?數位科技研創園區及遠東科技園區,讓專業互相交流,提升競爭力,創造就業機會,市民能有更富裕的生活,以高科技立足世界。
社區營造,與民成長
    市民人口與日遽增,如何讓中和市成為民眾首選的居住地,市長下了一番苦心,除了讓交通更加便捷外,對於提升市民素質更是不遺餘力,設立中和社區大學、婦聯會研習班、文化大學中和學苑,讓市民不斷自我充實成長外,未來更預計開辦婦女社會大學,為弱勢族群設身處地著想。
資源整合,跨界合作;體恤市民,變民!便民! 
    28年的基層生活為市長奠定了施政的基礎,熟知地方資源與運用,擁有良好的交際手腕,懂得運用企業經營概念與異業結盟,跟上社會的脈動:八八水災的慘痛中和市民感同身受,一共募捐了2800多萬,市公所主動提出與世界展望會合作,七月初即在台東大武鄉落成31棟永久屋,是全台第二快完成的;市長相信要完成大事,就應該假專業之手,相信專業、各司其職,分工明確才能成大事。
    市長亦相當重視志工團體的影響力,要提升服務品質即先從市公所員工做起,不希望公務人員維持一貫的呆板處事,讓志工團體與其融合及交流,讓民眾感受到優質的服務態度。
健康促進,全民同舟
    全民的健康一直是值得省思的議題,市長認為健康管理宣傳不足是導致後續醫療資源不必要支出的主因,因此健康檢查的觀念應該要落實到每個家庭,市公所與衛生所定期合作推行的免費健康檢查即為視全民健康為己任的落實;H1N1盛行時期,中和市是全國第一為兒童設想的市鎮,每一個班級皆配置一把耳溫槍及一套洗手器具,阻絕病毒的入侵,從小地方著手,為兒童健康把關。
    中和市也是里民活動中心最多的市鎮,針對社區發展協會提出之需求,市公所皆會努力配合,善用場地辦理免費健康講座,促進里民間對於健康概念的交流與提升;市公所另有一以身作則的健康促進的活動,每天上午10時與下午3時會有10分鐘的健康操時間,氣氛的營造與職場文化塑造,確實令人不禁想要隨之擺動疲憊的身軀,達到運動的目的,市長說:『大家一起動一動,才能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務品質。』
未來展望, 醫界期許
    選舉選了33年從未間斷過,從政之路不斷為民著想的市長想退休了,退休不是結束,是另ㄧ段人生的開始,一直在為後人種樹的他,亦希望能享受果實;即使有此生涯規劃,市長仍希望在其最後任內積極監督捷運建設與軟體科學園區的成立,畢竟為了台灣的競爭力,自我提升是刻不容緩的使命,市長認為目前台北縣行政層級多、各自為政的情形,是影響市政效率的原因,期許未來升格新北市後的新政府能以效率為目標而努力。
    台北縣內目前僅有兩間較為大型的醫療院所:亞東醫院與雙和醫院,無論到哪皆是人滿為患,這是醫院的問題嗎?市長認為制定政策的衛生署官員應該要實地到醫院體察病患家屬的心情,病床的限制才是讓醫院窒礙難行的原因;區域間應該有其變異性,台北市有很多大型醫療院所,醫療資源觸手可及,台北縣的醫療資源卻明顯不足,對台北縣民是不公平的,『增加病床』也許才是能提升服務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