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紀念醫院在2006年第一次通過衛生署的醫學中心評鑑,正式躋身醫學中心之林,代表著亞東紀念醫院的服務品質已經達到國家級的水準,可以和國內其他大醫院相提並論。但是亞東醫院並未因此自滿,相反的,我們更加積極進取,2009年再度在朱院長的帶領之下,全體同仁上下一心,將士用命,終於以特優的成績通過難度更高的新制醫學中心評鑑,這不僅是國家給予亞東醫院的肯定,更是我們持續提升醫療品質、善盡社會醫療責任的最具體表現。
  通過新制醫學中心評鑑的成果當然是喜悅的,但是我們並沒有一直沉浸在這樣的喜悅中而停止前進的步伐,因為緊接而來的,是更為艱巨的挑戰,一項從來不曾正式進行過的重大評比項目,「急救責任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就在眼前!由於時程安排的關係,其他醫學中心有1-2年的時間可以從容準備,我們則剩不到半年。但是我們並不因此而退卻,自外於這一場盛會,相反的,院長決定乘勝追擊,第一時間委由黃副院長統籌領導各相關單位,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之下,全力衝刺,準備再打一場漂亮的勝仗。
  「急救責任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到底是一項什麼樣的評比呢?為什麼這麼值得我們這麼重視呢?說來話長,我們要先把這個十幾個字的題目拆開來看,才會比較清楚。首先談到「急救責任醫院」,簡單來說,凡是具有急救能力,有責任接收緊急傷病患的醫院,就是所謂的「急救責任醫院」。一般來說,只要設有急診處,可以提供急診服務的醫院,都可以自稱為「急救責任醫院」,當然這個名稱必須通過各地衛生局的認可才可以。所以,「急救責任醫院」可能是醫學中心,也可能是區域或地區醫院,而且同一縣市可以有好幾家「急救責任醫院」。
  這時我們就會問,同樣都是「急救責任醫院」,每一家的急救能力就都一樣嗎?有好壞的差別嗎?有各家的特色嗎?我能夠有選擇嗎?萬一需要急救時,在千鈞一髮之際,怎麼選會比較好?都往大醫院送嗎?規模大的醫院急救能力就一定比較好嗎?差別在哪裡?規範又在哪裡?誰來為民眾把關?誰來提供客觀可信的參考標準以協助民眾選擇?又119救護車在送醫時,究竟應該送往「就近」的醫院,還是「適當」的醫院?如果應該送往適當的醫院,又要由誰來定義怎樣叫做「適當」?單靠救護技術員自己的主觀判斷?還是應該統一規定讓他們有所依循?在過去,並沒有足夠清楚的資訊可以來回答這些問題,於是民眾緊急就醫時的選擇可能要靠經驗、靠口碑、或者只能靠運氣。
  現在不同了,衛生署出面在2009年2月依據「緊急醫療救護法」制訂並公布了「醫院緊急醫療能力分級標準」,其中明定要根據各家醫院的緊急醫療處理能力,將醫院分為一般級、中度級和重度級等三個層級。這個分級制度是專門針對「緊急醫療」這個範疇而設置,理論上,這個分級制度不同於傳統的「地區醫院、區域醫院以及醫學中心」這種依規模區分的分級概念,也不同於「一般、優、特優」這種純粹以品質績效表現來區分的分級模式,換句話說,一家被評為特優的醫學中心可能不見得符合重度級醫院的要求,而某些中小型的醫院如果重點發展緊急醫療,一樣有機會被尊稱為「重度級醫院」。事實也是如此,在當初試評的階段,確實有多家優秀的醫學中心只被認可為中度級,這個現象一方面凸顯並非只要被評為「醫學中心」就代表什麼都是最好的,可以高枕無憂,另一方面也凸顯出「緊急醫療」在過去並未得到應有足夠的重視,需要更多資源投注!
  所以,若想要在這個新的分級制度中,爭取和醫院規模相稱的等級,就必須從加強自身的「緊急醫療處理能力」做起,唯有不斷提昇醫院的「緊急醫療處理能力」,才能名符其實的被稱為「重度級醫院」,否則只是浪得虛名而已。那麼,所謂的「緊急醫療處理能力」指的又是什麼呢?包含哪些內容?是否有「葉克膜」等高級設備的醫院就可以算是重度級呢?
  在此我們要澄清一個根本的觀念,就是「緊急醫療處理能力」不等於「急救能力」,急救固然重要,但急救只是整個緊急醫療處理過程中的一環,急救成功並不代表病人一定可以康復出院,還需要整體醫療照護的配合方能克竟其功,這就是生命之鍊的概念!換句話說,「緊急醫療處理能力」其實指的是醫院整體的處理能力,或者說,是醫院的整體戰鬥力,就是醫院為了緊急傷病患所願意動員起來的最大力量。因此,本制度所強調的是一個團隊合作的觀念,而不是單一科室的個別表現,是一個以急診重症單位為核心,向外放射出的網狀結構,除了個別的專科團隊要夠強以外,網絡間的緊密合作更為重要。一家醫院的外科醫師很會開刀,心臟科醫師心導管技術一流,急診科醫師很會急救,但如果這些醫師彼此之間溝通不良,各自為政,那麼「緊急醫療處理能力」還是會不及格,這就是本制度的精神。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本制度有幾個重點,第一、當心臟病人到醫院時,急診科醫護人員如何和心臟科醫師協同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心電圖、心導管氣球擴張等必要的檢查與治療;第二、當中風病人到醫院時,急診科如何和神經科醫師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電腦斷層檢查與給予血栓溶解劑治療;第三、當重大創傷傷患到醫院時,急診科如何啟動創傷小組醫師在最短的時間內進行緊急手術;第四、當高危險產婦到醫院時,急診科如何配合產科與兒科醫師在緊急生產過程中給予必要處置;第五、當病人需要加護病房時,醫院是否盡全力排除萬難提供床位,萬一還是沒有床位時是否協助安全的轉院等等。這些重點裡,沒有一項是在評估單一科別的表現,全部都是在看系統是否有效的整合,團隊是否形成。其中參與的單位相當多,除了心臟內外科、神經內外科、婦產科、新生兒科、急診科與加護病房之外,創傷小組就包含了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骨科、胸腔外科、小兒外科等,而擔任後盾的臨床病理科、影像醫學科、麻醉科、手術室、護理部、醫事處、品管中心等單位更是不可或缺。未來隨著制度的日趨成熟,胸腔科、腎臟科、泌尿科、經神科、社工室、甚至到院前緊急醫療救護的119弟兄們,勢必都要一一加入這個評比的項目之中。
  想要有效整合這麼多的單位而且能在短時間內做出成效,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各單位的同仁都能夠以大局為重,摒除私見通力合作之外,最重要的是院長與副院長的決心,能夠願意投注心力,許下承諾,而且堅持到底。很榮幸的,亞東醫院做到了,經過了半年多的努力,無數次的協調,不斷的改進改進再改進,終於在原有豐厚的基礎上,開出了前所未有的團隊合作的燦爛花朵。急性心肌梗塞的處理時效,我們幾乎是100%能在90分鐘之內進行心導管治療;急性中風的病人,我們也幾乎是100%能在30分鐘之內完成電腦斷層的檢查並通知神經內外科醫師做進一步處置;重大創傷的傷患幾乎是100%在30分鐘之內就有創傷小組成員進行評估與緊急手術,這些,都遠遠超出衛生署目前所訂定的標準。因此,我們繼通過新制醫學中心評鑑之後,再次通過考驗,於今年獲得了「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的殊榮,這是包括院長以下,所有參與同仁努力付出的成果,值得大聲喝采。但是,我們承認還有努力的空間,我們冀望新院區的落成可以帶給我們更大的容量以減少病人轉院之苦,我們也希望有更多優秀的緊急醫療新血加入我們的團隊以服務日益增多的病人,還有我們也要引進更先進更專業的醫療方式或技術來提供更廣泛更細緻的服務。我們堅持用心做對的事,我們的努力,衛生署看到了,相信您也一定感受得到,最後感謝在此過程中所有參與的同仁,大家辛苦了,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