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內障可以事先預防嗎?

眼科 陳沛仁醫師  

白內障可以事先預防嗎?(相關圖片)

    們眼睛的原理就像照相機一般,光線經角膜和水晶體這兩個鏡頭後,呈像於視網膜的感光細胞上,經由視神經傳導到大腦讓我們得以看到東西。正常的晶狀體是透明的,若晶狀體的囊膜受到損傷,或因為任何因素使得原本是透明的水晶體變得混濁、褐變或硬化,導致視力因此變模糊,醫學上就稱之為白內障(Cataract)。
   
 白內障是引起人類失明的主要疾病之一,有很高的發病率和致盲率,是全球排名第一位的致盲眼病。白內障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包含先天的家族遺傳、後天的老化、眼球嚴重的外傷、眼內長期或嚴重的發炎、罹患糖尿病或長期使用類固醇……等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水晶體的病變,其中以老年性白內障比例最高。大概在40歲以後,水晶體就會開始老化,水晶體的老化不但開始有白內障的產生,也是造成老花眼的因素之一。國外統計指出:7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高達90%會有白內障的情形,只是症狀的輕重因人而異。

 晶狀體由外到內有三層重要的結構:外囊,皮質和核心。若依白內障在水晶體發生混濁的位置來區分可分為以下三種:
(1) 皮質白內障(Cortical Cataract)
 最多見,約占70%,尤其常見在糖尿病病人身上。初期晶狀體皮質的混濁會先出現在周邊部,中間瞳孔區未波及,如果不散瞳檢查往往不易發現,此時的白內障視力的影響多不明顯。隨著晶狀體皮質混濁繼續發展,此時用裂隙燈檢查時,在不散瞳下可開始看見晶狀體皮質的膨脹。若到成熟期時,水晶體皮質全部呈灰白色,患者的視力會大幅降低,此時為手術治療的適宜時機。
(2) 核性白內障(Nuclear Cataract)
 較皮質性白內障少見,是年齡相關性白內障的常見形態之一。次外,高度近視的病人也較常見此一型態的白內障。此型發病年齡較早,40歲左右開始,但發展較為緩慢。核性白內障的特是常伴有高度近視狀態,臨床上有遇過高達2500度近視的極端病例。另外,因水晶狀體的周邊部相對核心處較為透明,所以在初期時,病人會自述在強光下明顯影響視力,原因為強光下瞳孔會縮小,使得視力受晶體核心部影響較大。 
(3) 囊膜下型白內障(Subcapsular Cataract)
 此種白內障特徵是在水晶體後囊或前囊下呈現混濁,於裂隙燈檢查可見這種囊膜下皮質淺層混濁,被許多緻密小顆粒佔據而影響光線通透度。若在後囊下有混濁,很初期即可影響視力,並且容易合併核性和皮質性白內障。

 白內障自初發期發展到成熟期時間長短差異很大,從幾個月的急速變差到10年甚至更長時間都有。隨著我國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增加,老年性白內障的發病率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此類白內障一般常為雙側性,但雙眼的混濁程度和發病時間可有一定的差異。臨床症狀上,早期的晶狀體混濁會因為近視度數的增加,使病患自覺看近時視力好轉,稱為二次視力(second sight)。但隨著混濁加深,可能開始出現單眼複視或單眼多視現象,這是因為晶狀體此時出現不規則的屈光狀態的緣故。此外光線通過混濁的晶狀體而產生彌散,視網膜成像受到干擾,可能出現眩光、畏光症狀等。隨著晶狀體內混濁的逐步發展,眼前陰影漸漸加大,視力逐漸減退成只有眼前手動和光感。最嚴重者,甚至可以導致隅角閉鎖型青光眼或水晶體溶解性青光眼。

 目前在白內障的治療方式上,使用手術替換成人工水晶體是唯一確定有效的治療方式。大家一定想問:「非得開刀不可嗎?」在疾病的初期可以配戴眼鏡、改善室內光線等方法來改善視力,另外輔以藥物或保健品以減輕症狀或延緩惡化。抑制白內障產生的眼藥水為Quinax--學理上因為可以將眼前房水的蛋白分解酵素的作用活性化,達到抑制晶狀體內蛋白質的奎諾物質產生(Quinoid)的效果(註:奎諾物質是導致水晶體混濁的1項物質)。因為造成白內障的物質有很多,眼藥水是無法完全抑制白內障產生的。如果白內障已經影響正常的日常生活,建議就應要找眼科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手術。目前白內障手術是採用超音波乳化手術,成功機會相當高。反而若等到水晶體嚴重的混濁硬化了,此時不但有機會併發青光眼,也會使白內障手術的難度提高不少,甚至必須使用傳統的開刀方式。

    在預防白內障的方法上,雖然年齡增加本身就會提高白內障的風險,我們可以從減少致病的危險因子做起:避免抽菸與酗酒、減少直接與陽光接觸,配戴抗紫外線的鏡片或太陽眼鏡都可避免紫外線過度曝晒,同時也可以延緩水晶體的老化。在飲食上,可多攝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深綠色及深黃色蔬菜水果,適當補充維他命A、C、E也會有幫助。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平時保養與定期接受眼科醫師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就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如此才是對於眼睛保健最安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