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冬天特別冷也特別長,近日天氣終於漸漸熱了起來,大家引頸期盼那充滿陽光、沙灘及海水的夏天到來,看著滿地的桐花,讚嘆著無數閃爍的螢火蟲,口中大啖著多汁的西瓜,在您收起厚重的外套,換上清爽夏衣的同時,也別忘了將疾病預防的保護措施轉換成夏日模式喔。炎炎夏日除了不潔飲食引起的胃腸炎,高溫造成的熱傷害及曬傷,身處亞熱帶及熱帶交界的台灣,另一項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登革熱的預防了。
甚麼是登革熱?
    登革熱(Dengue fever)又稱為「天狗熱」或「斷骨熱」是一種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的傳染病,由病媒蚊所傳播,依其血清型可分為四型,除了登革熱以外,可能引發更嚴重的登革出血熱或是登革休克症候群。
    登革熱發生的地區主要是斑蚊分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包括亞洲、非洲、中南美洲及大洋洲,而我們台灣也包含在其中,估計全球每年約有5,000萬人感染登革熱,其中約有50萬人為嚴重的登革出血熱。
    台灣地區在日治時代曾發生過多次的登革熱流行,自1987年後幾乎每年有規模不等的本土疫情,隨著不同血清型的登革熱流行,也大大增加了登革出血熱發生的機會。
    根據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的統計資料2010年國內共有1592個本土登革熱個案及304個境外移入個案,為2002年國內爆發登革熱大流行後罹患登革熱人數第三多的年份,今年截至4月7日止已有15例本土登革熱確定病例,我們身處的新北市地區為僅次於高屏地區的本土登革熱流行區,所以我們不能輕忽登革熱防治的重要性。
登革熱的症狀及嚴重度
    登革熱為法定第二類傳染病必須在24小時內通報,其症狀為突發性發燒(≧38∘C)及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出血及白血球減少等癥候。
    典型的登革熱會在前期有發燒、痠痛、全身無力及食慾不振等症狀,然後症狀會稍稍減緩,發燒也改善,但約第五至第六天會再次症狀加重且發燒,即呈現所謂雙峰型的發燒,之後病患會出現紅疹且漸漸退燒,典型的登革熱其致死率低於1%,感染後對同型登革熱具有終身免疫,但對於其他型的登革熱僅具短暫的免疫力,一旦交叉感染其他型之登革熱病毒,可能引發死亡率高達50%的登革出血熱,但若能早期診斷並加以治療,也能大大降低登革出血熱的致死率。
登革熱的傳播途徑
    登革熱的潛伏期約3至8天,在病患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5天稱為「可感染期」,若病患在此一期間受到斑蚊叮咬,登革病毒會在蚊體內增殖,8至12天後這隻蚊子就變成有傳染力的病媒蚊,當其再次叮咬人的時候,便會將病毒傳給另一人。所以在病媒蚊具備傳染登革病毒能力前的這段時期,為登革熱防治的重要關鍵。
    傳播登革熱的主要病媒蚊為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埃及斑蚊主要分布在嘉義布袋以南的區域,多藏身於室內深色窗簾、布幕及陰暗的角落,其叮咬時間無明顯高峰期。而白線斑蚊喜歡棲息在戶外,在台灣平地或1,500公尺以下之山區均有分佈,其叮咬人的高峰是在日出後的1-2小時及日落前的2-3小時,所以新北市民眾如果至南部旅遊或是在清晨或黃昏外出時應注意蚊蟲的叮咬。
如何預防登革熱
    由登革熱的傳播途徑來看,孳生源產生病媒蚊,病媒蚊才會傳播病毒,最後才導致登革熱的發生。所以防治登革熱最重要的是減少孳生源,再來才是減少病媒蚊及避免蚊蟲叮咬,最後如果有了登革熱的症狀要及早就醫。
    減少孳生源的原則,儲水或盛水的容器不用時應該倒置,使用時應該加蓋密封。家中水生植物的容器應每週清洗換水,以清除容器中之蟲卵。每週巡視住家周圍是否有廢棄容器或可能積水的地方如:雨棚、樹洞…等,對於無法清除積水的容器可加蓋或養殖食蚊魚。民眾可至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下載登革熱病媒蚊孳生源自我檢查表(http://www.cdc.gov.tw/public/Data/141315165271.doc),每週自我檢視是否已清除住家周圍的孳生源,便能”乾乾”淨淨預防登革熱。
    近年國人至國外旅遊或工作的頻率增加,也增加了國內境外移入登革熱的個案,根據病管制局的統計過去幾年境外移入登革熱最多的國家為:印尼、越南、泰國、菲律賓以及柬埔寨。若有至流行區國家或至台灣的流行區之民眾,應注意防蚊措施,身著淺色長袖衣物,使用防蚊藥物,若有發燒症狀應及早就醫。
“乾乾”淨淨,健康一夏
    登革熱為環境病及社區病,大家千萬不可以獨善其身,你家沒有蚊子不代表別人家的蚊子不會飛來你家,動員家庭及社區的力量減少病媒蚊孳生源才是防治登革熱之道。若至流行區旅遊有發燒、頭痛、肌肉痠痛及出疹等疑似登革熱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懷疑自己感染登革熱,交代旅遊史及接觸史。熱情的夏天就要來囉!享受陽光的同時不要忘記一起做好登革熱防治,才能健康一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