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腸病毒不要來 預防腸病毒 大家一起來洗手

小兒感染科 高凱亮醫師  

腸病毒不要來 預防腸病毒 大家一起來洗手 (相關圖片)   

著天氣的回暖,腸病毒流行季也將到來,雖然腸病毒通常在夏季、初秋流行,但因台灣氣候溫暖,所以一年四季均會有案例發生。腸病毒不只能感染兒童,對成人亦可造成症狀,而對年幼的兒童或新生兒更常造成嚴重結果。在家庭中腸病毒有很高的傳染率,尤其是人群密集的地區,更容易發生傳染的現象,而要如何預防腸病毒呢? 得到腸病毒要怎麼辦?

 

 

腸病毒其實是一個大家族,其是67種病毒型的通稱, 其中包括有:       
1. 小兒麻痺病毒:3型。
2. 克沙奇病毒:23種A型,6種B型病毒。
3. 伊科病毒:31種。
4. 腸病毒:68-71四種。

病毒的傳染途徑
  腸病毒是經由接觸、飛沫或吃進被腸病毒污染的食物而傳染,玩具常常成為幼兒間傳染的媒介,尤其是帶毛的玩具,由於清洗和消毒不易,更容易帶有大量的腸病毒而傳染給其他幼兒。潛伏期通常是三到五天。傳染力其實開始於發病的前幾天,在病童的喉嚨與糞便都會有病毒存在,而其腸道的病毒排出時間更可以持續數週之久。一般而言,在腸病毒發病後的一週內傳染力最高。

腸病毒的症狀
 大多數感染者,尤其成人並沒有臨床症狀或臨床症狀極為輕微,過了幾天之後就會自然痊癒,但卻會傳染給其他幼兒。
1. 手口足症:為口腔、手掌、腳掌出現水泡、潰瘍,可能合併
發燒。病程為七至十天。極少數個案,特別可能發生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心包膜炎、麻痺等併發症。
2. 皰疹性咽峽炎:則是口腔、舌頭、上顎、咽頭等出現潰瘍、
   水泡,會有食慾不振、發燒等症狀。病程為四至六天。
3. 無菌性腦膜炎:為發燒、嘔吐、噁心、頭痛等,症狀治療後,
 大多自行痊癒。
4. 嬰兒發燒及皮疹:高燒後出全身皮疹與玫瑰疹類似。
5. 急性肌肉炎,小腿肌肉酸痛,一般三至五天可恢復。
6. 急性肢體癱瘓症,現在野生之小兒麻痺病毒已經根除,其
   它腸病毒或疫苗偶會引起類似小兒麻痺之症狀。
7. 腸病毒重症:常見是腸病毒71型,但其它型仍會出現重症。

    大部份都會有手足口症,手腳會有疹子,若病患為五歲以下幼童,應該要提高醒覺,特別是出現不尋常的嗜睡、肌躍型抽搐(類似受到驚嚇的突發性全身肌肉收縮動作)與持續嘔吐等,都必須馬上就醫。
8. 其它,:腸病毒所引起之病症千變萬化,幾乎身體每一個部
份都會被影響。小至一般感冒、腹痛、氣管炎等至腦炎、敗血症等都可見。

腸病毒的診斷
  必需靠有經驗的醫師依臨床癥候診斷,採病患之分泌物及抽血清,送至實驗室做病毒分離及抗體檢查才能真正確定診斷。可是傳統實驗室,有時間上的限制,通常對單獨之病患幫忙不大,僅有流行病學的意義。

腸病毒的處理
  目前還未有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製劑上市。照顧病患的原則為多喝水、多休息,罹病之第一週內是轉為重症之危險期,若孩童為五歲以下,更要特別注意有以下症狀,應立即送醫: 
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無法吞嚥、發聲、喝水會嗆到、持續嘔吐未改善、抽搐、厲害咳嗽、心跳很快、臉色蒼白、呼吸急促或困難。

如何避免腸病毒感染
    目前腸病毒,除了小兒麻痺病毒以外,還沒有衛生署核准可上市的疫苗可以預防,雖然含酒精的清潔劑或肥皂水無法殺死腸病毒,但洗手卻能減少腸病毒量和降低腸病毒存活於手上的時間,所以勤於正確洗手、保持良好個人衛生習慣,減少被傳染的機會是預防腸病毒的基本方法。
1. 時時注意個人衛生,經常正確洗手。正確的洗手方法如下:在水
龍頭下把手淋濕,擦上肥皂或洗手液,兩手心互相磨擦,兩手揉搓自手背至手指,兩手揉搓手掌及手背,作拉手姿勢以擦洗指尖,  用清水將雙手洗淨,關水前先捧水將水龍頭沖洗乾淨,用乾淨的紙巾或乾淨的烘手機將手烘乾。
2. 流行期間儘量避免出入公共場所,避免和他人接觸,更不要跟
疑似病患(家人或同學)接觸。
3. 注意環境衛生及通風,避免到人潮擁擠的場所。
4. 罹病之學童,宜請假暫勿上課,接受治療並好好休息,同時也可
 避免傳染給其他學童。
5. 增強個人之免疫力,請注意營養、均衡飲食及運動。 
6. 環境消毒僅能使用漂白水才能有效分解病毒結構達到消毒效果 。
7. 環境全面消毒重點為地板擦拭(尤其學童平日活動或玩耍處)、玩
具泡消、桌椅擦拭(尤其餐桌)、餐盤泡消、廁所內馬桶蓋擦拭、沖水器擦拭、洗手水龍頭擦拭、棉被清洗並曝曬、擦手或洗臉毛巾泡消後曝曬。
8. 廁所消毒漂白水濃度為400ppm(用兩瓢塑膠湯匙量漂白水加入每
瓶1250ml寶特瓶四瓶量共5公升水量即完成泡製)。其他地方消毒漂白水濃度為200ppm(用一瓢塑膠湯匙量漂白水加入每瓶寶特瓶四瓶量共5公升水量即完成泡製);若玩具材質特殊無法泡消,皆使用日光曝曬法消毒(需曝曬超過6小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