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日預防熱傷害

急診醫學部 謝宗宏醫師  

   於台灣地處亞熱帶地區,又屬於海島型氣候,夏季高溫常可超過37℃,在高溼度環境下,人體散熱更為不易,所以大家在進行各類室內或戶外活動時,都有可能發生熱傷害,必須小心預防。

    熱傷害是指當人體曝露於高溫環境中,身體因活動或代謝而產熱,卻沒有有效經由皮膚輻射及排汗散熱,造成體溫升高及體液過度流失。加上沒有好好補充水分,進而造成身體脫水,以及電解質的散失,發生噁心、嘔吐、虛弱、頭暈、頭痛或肌肉疼痛抽筋。情況嚴重者將使多重器官失能,出現橫紋肌溶解、急性腎衰竭和乳酸中毒。所以熱傷害是一連續性的疾病,從輕微的熱疹、熱水腫、熱暈厥、熱痙攣及熱衰竭到嚴重危及生命的熱中暑都有可能發生。

    熱疹是指一種斑狀丘疹,通常發生於被衣物覆蓋的區域,因汗腺阻塞發炎所引起。初期呈現發紅、化膿樣出疹,此時可用抗組織及含有chlorhexidine成分的軟膏或乳液治療。若進一步阻塞毛孔引起發白狀丘疹,則須使用含可對抗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及1%水楊酸口服藥物治療。

   熱水腫是因為皮膚血管擴張引起組織間液蓄積在手足所引起,它會在數星期內自癒。治療包括:患肢抬高,嚴重病患可用加壓袋。至於利尿劑則不應該使用,它會惡化脫水的現象。

    熱痙攣常見於運動流汗流失水分、還有鹽分,未適時補充運動飲料或含盬的水份所造成。若只補充水分,易引起低血鈉。熱痙攣體溫可能升高或正常,常見肌肉疼痛抽筋,特別是小腿、大腿及肩部。熱暈厥則因為體液不足,周邊血管舒張,血管本體運動張力降低或個人體質適應能力不佳所造成。二者治療均包括在陰涼處或冷氣房中休息,口服電解質液或靜脈注射生理食鹽水。

    熱衰竭是一種臨床症候群,是指曝露於熱環境中而有以下部分或全部癥候:頭痛、虛弱、頭暈、噁心、嘔吐、肌肉疼痛、複視、呼吸喘、心跳快、姿態性低血壓。熱衰竭是在高溫的環境中活動,為了散熱而流汗過多、皮膚濕冷,體溫往往升高,但有時體溫也會維持正常。治療包括在陰涼處或冷氣房中休息,有時還需再吹電風扇,並口服電解質液或靜脈注射生理食鹽水。

    熱中暑者會有中樞神經異常(包括:意識不清、躁動、抽筋、昏迷等)及嚴重高體溫(中心體溫>40.5℃),及無汗的中暑表現。這三個主要症候中,只有中樞神經異常,才是診斷中暑的唯一必要條件,高體溫及無汗,在大家看到病患時並不一定都會表現出來。熱中暑常由於曝露於高熱、高濕度、沒有風的環境或職業場所中造成,也就是暴露於高溫環境中,沒有有效散熱所致。

   天氣溼度是影響人體散熱最重要的因素,在台灣夏季高溫及高溼度氣候下,人體散熱更為不易。熱中暑的現場處理原則是離開高熱環境,維持呼吸道暢通,給予氧氣,並要達到迅速降溫至40℃以下,所以必須脫掉衣服、潑冷水,在陰涼處或冷氣房中休息,再吹電風扇,置冰袋或冰毛巾於身上,立即送醫。

    預防熱傷害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在濕熱的環境活動。但非活動不可時,則應採取預防措施,譬如:要撐傘、戴帽子(帽緣要寬),穿淡色棉質易散熱的衣服,常補充運動飲料或含盬的水份,以補充流失的鹽分。

    在這晴朗的夏天,是出遊的好時機,如果能夠對熱傷害有多一分的了解及妥善的預防措施,那麼大家就可以擁有安全而快樂的夏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