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是現代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不但是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之一,也常與其他十大死亡原因如:糖尿病、中風、慢性腎衰竭與心血管疾病合併發生,不論是診所或醫院不乏眾多高血壓患者終日在門診就醫與拿藥,根據統計,達到控制目標的患者恐怕只有三成患者,所以教育高血壓患者正確的控制,是刻不容緩之事。然而在目前的就醫環境下,許多患者在就診時所得到衛教是不夠的,所以在此提出一些高血壓患者必須知道的觀念。
正確的自我測量血壓
   幾乎很少人平時有測量血壓的習慣,通常一開始注意到血壓不正常,都是因其他原因於醫療院所就醫時偶發性注意到血壓不正常,或於學校或職場健診時發現,絕大部分患者都是因為已經有些症狀如:頭痛、頭昏或肩頸痠痛才發現血壓偏高,更甚者,是已經中風或心肌梗塞才發現。到底從何時起該規律的測量血壓呢?若從絕大部分的本態性高血壓患者從30到40歲開始發生來看,建議每人在40歲以上就需時常測量血壓。若有合併其他危險因子的人,如: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抽菸、肥胖、糖尿病、工作壓力大…..等,更須提早注意。
   患者常會問用水銀血壓計是否較準確,依個人經驗,確實水銀血壓計是較電子式血壓計準確,但考量到一般患者未受過正式訓練反而無法量得正確的血壓,所以還是建議患者購買電子式血壓計即可。但是儘量以手臂式的血壓計為主,並且綁壓帶要夠寬,市售手腕式血壓計固然小巧方便,然而由於所測量的尺動脈屬較末梢血管,且綁壓帶太窄,容易造成測量值變動範圍大與誤差。
   一天之內到底何時該量血壓與測量多少次呢?由於血壓本身會隨日夜週期而產生變動,通常在清晨與傍晚二個時刻會有個高峰期,所以建議一般患者早晨睡醒大約10分鐘後,與傍晚下班回家後充分放鬆後再測量血壓。但若有不穩定的情況如血壓忽高忽低,或動則收縮壓超過180毫米汞柱時,則必須一天測量四次,大約六小時測量一次,並適時回醫院與醫師討論病情。血壓固然要量,卻也不必過度頻繁測量,少數焦慮的患者會因為太過頻繁測量而引發血壓更高,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給藥而引發血壓忽高忽低。
   血壓在我們體內是一個動態的數值,會隨著情緒、活動、氣溫與作息而隨時改變,加上血壓計本身設計的方式,使得我們每一次測量到的血壓絕對不會是一個固定值,所以判斷血壓是否良好只要落在合理範圍即可,不用要求每次都同一數值,通常建議應當充分休息十到十五分鐘後,以輕鬆的態度來量血壓,測量時正常呼吸不要閉氣,血壓計與心臟同高,手臂要自然放鬆。若覺得數值不對或不準,最好在休息5到10分鐘再測量一次。理論上兩側的手臂血壓不會完全相同,若收縮壓差距二十毫米汞柱以內尚屬正常,若超過二十毫米汞柱以上則需小心血壓低之一側可能動脈有狹窄或堵塞。
   很多患者在吃了多年藥物,仍不知自己的血壓到底應該控制在何種範。首先必須澄清早期的血壓治療觀念,認為舒張壓對人體的危害比較大,但是這幾年慢慢知道造成器官傷害的應該還是收縮壓的貢獻比較大,所以控制的目標應以收縮壓為主。如果收縮與舒張壓能同時控制在理想範圍則最佳,若不能同時兼顧時,比如收縮壓已經落於目標值而舒張壓卻還高於90毫米汞柱時,要不要繼續加重劑量則沒有定論。
   
   一般的高血壓患者的目標值是收縮壓低於140毫米汞柱,而舒張壓低於90毫米汞柱。糖尿病、中風、心血管疾病患者則須控制收縮壓低於130毫米汞柱,舒張壓85毫米汞柱。血壓目前控制得太低,會不會造成器官的傷害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是一般不建議收縮壓低於110毫米汞柱,舒張壓低於70毫米汞柱。少部分老人家收縮壓很高、舒張壓很低,關於這群患者的血壓該當如何取決則須由醫師依情況而定。甚至少部分理論高齡患者(大於80歲)不須控制到140毫米汞柱,所以一個合理的目標血壓值因人而異。
   
  不少患者反映同樣的血壓藥吃了很久,到底需不需要換藥或調整?事實上高血藥物確實需依病患的病情而適時調藥,比如夏季時通常血壓會較冬季時低,此時若血壓太低便可以適時減量。或者患者改善其生活的危險因子例如:體重、作息或高鹽飲食等,若血壓進步了,藥物選擇也可適時調整。少部分患者因疾病的狀況不同如心肌梗塞導致血壓太低或腎功能惡化等,都必須是適當調藥,所以高血壓患者每三個月的迴診不僅僅是拿藥而已,而需與醫生討論最近的身體狀況,這一切若患者能在家自我測量血壓便能提供醫師調藥重要的依據。
   因篇幅所限,無法完整討論每一個問題,在此作一個簡單的結論,健康是必須從個人自身來追求,包含:低鹽少油飲食、戒菸、勤運動、作息正常等。一旦不得已需要吃藥控制,也必須勤量血壓,而不是單純靠醫師的醫術或期待具神效的藥物。希望每位患者能過得更健康,吃少一點的藥並減少健保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