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血管有效運動

心臟血管內科 陳運淇醫師  

 心血管有效運動(相關圖片)  

    有病人在診間提到關於運動的問題,像是有些血壓高的病人雖然在使用降血壓藥物治療下已經得到有效的控制,往往就提到說他本來每天都有運動的習慣,可是在診斷有高血壓之後就不敢像以前一樣運動了,這到底是對還是不對呢?

 其實不管一個人的心臟功能如何,是正常或是已經被診斷為有冠狀動脈狹窄,曾經心肌梗塞或是慢性心臟衰竭的患者,持續和有效的運動對於心臟功能的保養都是很重要的一環。大部分的人對於到底是哪一種運動,運動的頻率、時間的長短、要運動到怎麼樣的一個強度對心臟功能最有幫忙,可能都不是很了解。

 我們建議一些具有規則性、持續性、律動性等特性的有氧運動,如:騎單車、游泳、慢跑、快速走路和有氧舞蹈等,這種類型的運動有許多的好處,像是減輕體重、降低生活壓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機會,晚上有比較好的睡眠,生活更有動力,甚至能暫時的鍰解焦慮和憂鬱的情緒等。可是我們也了解能夠養成這種類型運動的習慣,大部分的人沒有辦法長期且持續的去維持。那是不是就等於放棄了呢?現在有很多的證據顯示一些低強度到中等強度運動量的運動,如:散步、爬樓梯、做園藝、農藝和做家事等,如果天天做,持之以恆,也有降低心臟病發作的功能。至於其他的等張性或需要爆發力的運動,如:舉重、100米短跑、拔河等,則對心肺功能沒有明顯促進的效果,對那些已經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甚至有比較不好的影響。

在運動的強度
 目前比較常用心跳數做為換算強度的基礎。我們以220減掉年齡設定為最高心跳數,一般上以最高心跳數的50%-75%為運動時的目標心跳區。過低的心跳沒有運動的效果,超過的話又可能太過激烈而引起一些不良的反應。如果年齡為60歲,則最高心跳數為220-60=160跳,運動目標區為160跳的50-75%,,就是80-120跳以此類推。

在運動的時間和頻率
 目前建議一個禮拜運動3到5次,如果一個禮拜只能運動2次以下,可能就顯得不足。在運動的時間上,建議可以運動30分鐘以上比較理想。可是也不能太勉強,如果已經有很久沒有運動了,開始的時候時可以先以20分鐘以內為目標,然後在兩三個禮拜後再慢慢增加時間。

 在運動的過程中其實也應該要注意到其他的一些細節,在運動時應該要增加水分的攝取,這有助於運動的進行和預防傷害的發生。在運動的進行中或運動後要避免從蹲下或坐下的姿勢突然站起來,這有可能造成姿勢性低血壓,增加跌倒或是更嚴重中風的機會。另外應該要在適當的溫度下運動,尤其是在冬天或是在大清早天氣比較冷的時候,更應該要注意保暖,許多的心血管急性變化都在這個時間發生。

   那運動除了有前面提到的各項好處之外,是不是也有可能會造成心血管急性變化的危險性呢?

 我們也常注意到媒體上報導有人在運動的時候發生突發性的心血管疾病,造成很嚴重的後果,甚至導致死亡。發生的可能原因會因年紀的不同而不同,在年輕人身上比較可能的原因是先天性的心臟病,如肥厚性心肌病變,馬凡氏症候群等。而年紀比較大的人比較常見的是心血管阻塞疾病。

    為甚麼這些類型的人比較可能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呢?在生理學上,運動和運動後的這一段時間,血管會擴張、舒張壓會下降、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心血管有狹窄的病患或是心肌肥厚的病患,心臟冠狀動脈的血流量可能就會不足,這樣就有可能引起急性的變化,如:心臟缺氧造成的心律不整和心肌梗塞等,要怎樣預防呢?在運動前就應該要有適當的暖身,運動時如果覺得主觀上有有疲勞、胸部不適、呼吸困難、心律不整等症狀時,就要馬上停止運動。

 有以下這些狀況的時候,建議還是要先徵詢醫師的意見後再開始運動。像是已經被診斷過有心臟的毛病,在運動的時候曾經發生胸口悶痛、呼吸困難等症狀、曾經發生過暈倒或是突然短暫失去知覺等情形的人,都應該在徵詢過醫師的意見後再開始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