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人活著就要動」,對於年紀較長之高齡者,多半因為年紀增長而造成諸多身體疾病,像是退化性關節炎、骨質疏鬆,或是糖尿病…等,導致高齡者對於日常運動有所忌諱,甚至因為疾病所造成之疼痛而不敢運動,但是近年來國內外的研究發現,適度的運動習慣對於高齡者健康的維持有正面的幫助。
   近年來因醫療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延長,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資料發現,我國民眾平均餘命已達78.4歲,女性的平均餘命更高達81.9歲。老年人口比率快速增長,也就是人口結構高齡化。人口結構高齡化幾乎是開發及已開發國家共同的趨勢,根據我國內政部統計處資料顯示,高齡人口所佔比率持續升高,現今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佔10.43%,老化指數為61.51%,我國人口老化速度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成為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老化會使身體的各項機能衰退,隨著年齡的增加,中老年人罹患慢性病的人口也會增加。根據國民健康局「台灣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的資料顯示,65 歲以上的長者,高達88.7%有一項慢性病;而75 歲以上的長者,則是90.9%有一項慢性病,56.4%有三項慢性病。其中常見慢性病的種類的前五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症以及關節炎。根據最新研究調查顯示,缺乏運動會使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骨質疏鬆症與糖尿病等慢性病發生率增加,顯示適度的運動對於維持高齡者日常生活健康狀況,有正面的幫助,倘若因缺乏適當運動導致罹患慢性病,也會造成心理層面及身體活動功能的限制,進而影響日常生活功能的獨立性,減少許多社會活動參與的機會,造成生活品質的下降。
   高齡者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為膝部退化性關節炎,這些膝部退化性關節炎之患者主要因為疼痛而不敢運動,而也會覺得疼痛會進一步造成行動不便,但根據最新研究調查發現,對於這些膝部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最好的處置就是「運動」,一般人認為運動過量會造成關節磨損,導致骨關節發炎而不敢運動,但研究顯示,即使活力充沛的運動也不會使正常的關節變成關節炎。藉由運動可以增加軟骨中關節滑液,增強關節周圍肌肉、肌腱以及韌帶結構,幫助關節承受重量以支撐身體。另外,有規律的運動也可以增加骨質密度,降低骨質疏鬆症之產生。
   於認知功能方面,國外有學者對於「運動是否能改善老年人的認知行為」此一問題,進行進一步之探究,結果發現高齡者於運動後,能改善他們認知功能,並減緩退化;除此之外,芬蘭有學者針對該國家的老年人自1988年至1996年進行共八年的追蹤觀察,結果發現在這八年間固定維持有規律運動習慣之高齡者,罹患心理疾病的機率較未維持規律運動習慣之高齡者較低,也就是說,只要日常生活中維持固定且規律的運動,比較不容易罹患心理疾病(如:憂鬱症)。
   對於高齡者,建議進行多面向的運動計畫,包括:有肌力、心肺功能、柔軟度及平衡訓練,對於身體及日常生活功能及生活品質的改善也有幫助,而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適當的運動可以改善關節活動功能及減輕疼痛。美國運動醫學會針對具有慢性病狀況之族群有設計一套適合之運動處方,針對退化性關節炎建議由多次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配合交替的運動(如:游泳、走路、騎踩腳踏車)。柔軟度訓練時,關節活動度以不痛為原則,如果疼痛、腫脹或關節活動度減少就停下來。心肺運動以短時間(如10分鐘),而後慢慢增加至30分鐘。避免過度激烈或重複使用不穩定的關節。避免在急性發炎時作關節運動。另外針對同時進行有氧與阻力循環運動訓練對老年人健康適能的影響,結果發現阻力訓練對心肺的能力、關節柔軟度、肥胖是有幫助的。
   適度的運動對於高齡者的身體具有正面的幫助,不僅可預防慢性疾病,並且也可以改善心理狀態,因此,我們應該鼓勵高齡者多多進行運動,「人活到老,動到老!」

 
 
圖一、 適當的運動可以維持高齡者的身心健康
 
 

 
 
 
圖二、 維持良好之健康適能對於高齡者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