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1993年起,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之7.1%,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雖然台灣人口轉型的時機較歐美工業先進國家晚,但是我國在老化的速度上卻十分驚人,根據經建會2004年的資料推估,台灣老年人口由1993年的7%爬升至2017年的13.56%只有24年。隨著戰後嬰兒潮進入老年人口,加上醫療衛生改善、國人平均餘命延長以及近年來出生率的下降,推估至2036年老年人口將達21%。
     面對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以善盡社會醫療責任為宗旨,照顧民眾健康為己任的亞東醫院,對於老年人口的醫療照顧及建構一個友善的就醫環境更是責無旁貸。
     根據國民健康局2009年的統計96.3%的老人曾經至健保門診就診,平均每人每年就診27.8次,此一比例較總人口的91.8%及15次就診次高。由此可見老年人對於醫療資源的利用較高,對於老年人而言,接受醫療照顧可能是機會也可能是危機,除了醫療的診治以外,醫療院所更應盡力維持老年人的功能及自我照顧能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2年針對5個開發中與已開發國家長者與醫護人員的焦點團體研究發現對於改善對長者的醫療照顧有以下幾個重點,首先是態度,就是對於長者的尊重、傾聽、討論及參與醫療決策。再來是醫護人員對於不同性別及不同語言的敏感度訓練不足,此外費用過高、等候時間長、看診時間短、不友善的物理環境以及缺乏持續性的照顧都是常見的問題。最後,設立一個專為長者設置的門診更是許多長者的期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高齡友善健康照護架構,高齡友善應有三個原則,首先,資訊、教育與訓練,針對臨床人員在年齡、性別及文化敏感性的訓練,對於高齡照護能力的培養。第二、以社區為基礎的健康照護管理系統,應使行政流程能因應長者的特殊需要,收費不宜過高並能提供照護的持續性。最後,物理環境,在環境的設計、交通、標示、辨識、裝潢及觀感上應考量長者之需求。
     面對高齡社會的來臨,亞東醫院也積極營造高齡友善的就醫環境,期待能成為一個提升長者健康、尊嚴與參與的醫療機構,創造一個符合長者特殊需要的友善、支持、尊重與可近的療癒環境,成為高齡者首選的照護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