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痛不欲生的『頭痛』問題

神經內科 賴資賢醫師  

痛不欲生的『頭痛』問題(相關圖片)     痛的經驗幾乎人人都有,也是病人到醫院找神經內科醫師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雖然大部份頭痛都是原發性(意指不是其它的疾病造成的),但頭痛卻可能潛藏次發性的嚴重疾病(大約佔所有頭痛患者的2.5%)。以下會介紹常見的原發性頭痛,以及少見但忽略時可能造成嚴重後遺症的次發性頭痛。

原發性頭痛
偏頭痛
    偏頭痛是病人因頭痛來看診最常見的原因,也是所有頭痛中第二常見的。西元2000年台北曾經做過調查,15歲以上,女性有偏頭痛的比例約為15%,男性則是5%。偏頭痛發作時,典型的症狀如下:頭痛的部位以一側為主、有搏動的感覺(隨著心跳或脈搏在跳動)、痛的強度是中等或嚴重、繼續工作或維持日常活動時會加重(通常病人會想要休息,但常痛到睡不著)。此外,頭痛時常合併噁心、嘔吐、怕光、怕吵的感覺。以上的症狀並不是每個人每次頭痛都會符合,舉例來說,頭痛的部位以一側為主,僅出現在六成左右的病人;所以,不是所有的偏頭痛都是偏一邊。在台灣,約10%左右的偏頭痛病人會出現預兆,其中九成以上是視覺的預兆,大部份的情形是看東西突然變得不清楚、有時會有鋸齒狀的圖形或水波樣的波紋,接著沒多久就產生頭痛。

    患有偏頭痛的病人,常常會注意到,在某些誘發因子下容易產生頭痛。常見的是天氣的變化(包括:風吹)、睡眠的改變(失眠或放假睡太多)、壓力、以及月經等。幾乎所有的病人,在沒有上述因子的出現時,也曾經有過頭痛,所以偏頭痛本身就是一個疾病,不是因為失眠或壓力造成的。
 偏頭痛的病因,目前仍然不清楚(可能跟基因或是體質有關),但可以確定的是,它不是另一個疾病所造成的(所以才叫做原發性頭痛),所以通常是不需要另外做腦部的檢查(因為也檢查不出來)。

 在治療方面,可以分為止痛和預防兩種。止痛可以分為一般止痛藥(像普拿疼、百服寧、止痛藥水等等)和偏頭痛的特效藥。後者又以英明格為首選,但價格昂貴,健保局限制在其它止痛藥效果不佳時醫師才使用處方。至於預防,台灣頭痛醫學會建議,發作頻率每週一次以上建議使用;這類藥物不具有止痛效果,需每天服用,建議持續4-6個月。使用預防藥物,預期可以減少頭痛發作的頻率、就診的次數、以及做檢查的次數至少一半以上。
  
張力性頭痛
    又稱緊張性頭痛,是最常見的頭痛原因。研究顯示,幾乎所有人一生中都曾經頭痛,其中大多數是張力性頭痛。一般說來,張力性頭痛比較輕微,病人會來看醫生的比率低,常常忍耐一陣或自己服用止痛藥解決。

    張力性頭痛的原因不明,傳統上認為是緊張或壓力,導致頭部的肌肉張力增加所引起的痛覺。但近來研究顯示,許多病人並沒有緊張或壓力,頭部的肌肉張力也沒有增加。一般說來,張力性頭痛的病人並不需要特別安排檢查或接受治療,但一部份的人會變成慢性(每個月痛15天,持續3個月以上),就需要接受治療。

次發性頭痛
   次發性的頭痛,成因非常多,甚麼樣的頭痛比較可能是次發性的,可以參考作者所著《亞東院訊》第141期「父親的頭痛不輕忽」一文。節錄重點如下:頭痛合併突然產生的一側無力或痲痺、說話不清、吃東西或喝水容易嗆到、看東西一個變兩個、走路不穩、神智改變,通常代表腦中風,及早就診有可能可以進行血栓溶解治療。頭痛合併發燒、噁心嘔吐,通常代表有感染,尤其是腦膜炎,應該及早給予抗生素治療。頭痛合併腦壓升高的現象,通常代表有腦腫瘤。所謂腦壓升高的症狀包括:嗜睡、噁心嘔吐、視力模糊、睡著以後頭痛醒來,或是早晨剛醒來時覺得頭痛。此外,腦壓升的病人,也容易在咳嗽、打噴嚏、用力解便時頭痛加劇等。如果是眼睛附近疼痛,合併視力模糊,要考慮眼壓過高(青光眼)。如果額頭附近頭痛,同時有黃綠色的鼻涕、發燒,要考慮鼻竇炎。

    另外一個常見的次發性頭痛是「藥物過度使用頭痛」,指病人因頭痛使用止痛藥,超過一個月10天或15天,持續3個月以上,而造成頭痛的惡化。研究顯示,台灣約有1%的人患有「藥物過度使用頭痛」,建議停止這樣的用藥行為,頭痛才能得到比較好的控制(大約會好一半)。

結語
 醫學有一句名言:「病人不會閱讀教科書」,意思是說,病人的症狀,不會永遠都跟教科書上寫的一樣。如果有頭痛,還是需要到神經內科門診,由專業的醫師為您來分析和診斷,以免耽誤治療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