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許多複雜的神經血管系統的疾病,例如:腦血管狹窄阻塞造成的中風、動靜脈畸形或動脈瘤造成腦出血…等,除了外科手術、內科給藥及放射線照射之外,還可以利用導管進到血管內治療的方法,達到症狀緩解及治癒的目標。2011年世界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聯盟在南非開普敦舉行兩年一度的大會,我們亞東醫學中心的團隊除了在會中發表研究論文外,也藉這個機會與來自世界各地其他著名的醫學團隊相互交流學習。
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
 所謂〝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是指針對頭頸部及中樞神經血管相關的疾病,利用導管進入〝血管內〞執行治療的一種方式,我們會在手臂或腹股溝的皮膚表面切開一個小洞,然後將細小的管子/導管送進血管內,經由體內血管的通路到達目標,將阻塞的血管打通或將不正常的血管構造封閉,整個過程結束後,只會在皮膚上留下針孔般大小的傷口,不需打開患者的頭顱骨,這其實就是〝微創〞手術的一種。以下就我們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之血管內治療的最新進展向大家介紹。
急性腦中風
 『急性腦中風』在黃金3小時內神經內科醫師可以從靜脈給與血栓溶解的藥物,這種靜脈注射血栓溶解藥物的方法,是目前標準的治療方式,在本院已成功地治療不少急性中風的患者。這項治療對於中風後能及時到院的病人,是最好的選擇。對於不適合使用靜脈注射溶栓藥物的患者(如患者近期接受過重大手術或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等)或是中風時間超過三小時的患者,經醫師評估適當性及治療風險後,可考慮利用導管直接從動脈將血栓取出,直接將血栓取出快速打通血管的技術是目前世界最新的趨勢。歐洲的醫療團隊於大會中報告成功打通血管的機會超過八成甚至九成以上。雖然這項新的裝置台灣尚未引進,不過另一種將血栓〝吸出〞的裝置,本院已於今年年初開始使用,隨後其它的醫學中心也陸續發表使用的成果,這種將血栓吸出裝置也具有在短時間將血管打通,提高血管再通成功率的特點。不過這項裝置的缺點是需要自費,花費高達15萬左右。目前本院以抽吸血栓的方式,成功打通血管的比率約七成五。
腦血管動脈瘤
 『腦血管動脈瘤』是腦部脆弱的血管壁向外膨出所形成,膨出的血管壁有時像透明的薄膜一般,動脈瘤一旦爆裂,患者會有立即的生命危險,目前除了以外科手術夾除動脈瘤的方式治療外,也可以利用微細的導管從動脈血管直接進入到腦部動脈瘤內,以白金線圈填充的方式拴塞治療,這種栓塞治療的特點是治療所花的時間較一般傳統手術短、患者不須切開頭顱﹍等,不過面對破口較寬、或是巨大的動脈瘤(直徑超過2.5公分以上),血管內栓塞治療有其困難度且有較高比例復發的機會。目前配合一種具有導引血流流向功能的支架使用,可讓以往難以用血管內治療方式的動脈瘤,有機會接受這種微創治療手術,希望這類的支架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引進台灣。本院目前使用血管內栓塞的技術,治療動脈瘤的成功率有九成五以上,儘管如此動脈瘤的栓塞治療仍是一個高度專業的技術且具有一定的風險,在治療之前醫師會向病友與家屬做詳盡的說明,為患者提供完整的醫療照護。
血管硬化狹窄
 『血管硬化狹窄』長期下來是造成腦中風的原因之一,頸部的動脈血管有顯著狹窄的患者,可以利用氣球導管將狹窄的血管撐開並置放支架,這是目前公認可以有效預防再次中風的治療方法,而且支架本身健保亦有給付。然而若是血管狹窄發生在大腦裡頭的血管,支架置放的效果在最近ㄧ次美國的臨床研究顯示未必比吃藥來得有效,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顱內支架置放仍有相當程度的風險,在放置支架的過程中就有可能使不穩定的血管斑塊剝落,造成遠端血管阻塞,導致新的中風產生。若對藥物治療反應不佳的患者,支架置放能否達到更好的效果,雖未有進一步的研究證實,但不失為一個積極與可行的治療方法。現階段本院顱內支架的使用多半應用在輔助動脈瘤栓塞及大腦血管剝離的患者,置放的成功率達99%,相關的併發症小於1%。
 其他可利用血管內治療的腦血管疾病還包括:頸動脈-海綿竇廔管、硬腦膜動靜脈交通及動靜脈畸形…等,有些情況由於疾病本身的複雜性,我們會使用階段性的血管栓塞並配合神經外科手術及放射線照射等,增加治療成功的機會。本院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團隊除了不斷提升醫療技術之外,更與神經內外科及心臟血管中心的醫療團隊密切合作,期能為我們的患者提供最先進與最完整的醫療服務。
神經血管介入性治療團隊成員:賴彥君醫師、謝立群醫師、郭冠宏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