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東紀念醫院於2007年經衛生署通過獲准執行小腸移植臨床試驗,在小兒外科陳芸副教授與器官移植小組的努力下,四年來成功進行五例小腸移植人體試驗,手術成功率達100%,半年存活率80%,以與國外成績相當的成果,向衛生署申請結案,於2011年9月22日獲衛生署同意結案,成為國內第一家可實行小腸移植手術的醫學中心。也在衛生署2011年12月16日專家會議討論下,一舉解除人體試驗,未來要進行的醫師與醫院需要接受一定的規範,向衛生署申請執行,國內飽受生命威脅的末期小腸衰竭症患者治療邁入新的里程碑。
    本院善盡社會醫療責任,這五例人體試驗總花費超過兩千萬元,包含實驗計畫和病人的醫藥手術治療費用,全部由醫院承擔。這五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有三例是因為短腸症,有兩例是因為腸蠕動不良,五位病患從年齡最小的8歲10個月到年紀最大的64歲,術後經口進食無礙,不用點滴支持,第一位小妹妹已移植術後四年,經口進食無礙。劉小姐是最後一位接受腸移植試驗的患者,幾年前因腸蠕動不良,動過多次手術,仍完全無法進食。目前移植術後約一年,已正常回到學校上課,能擺脫全靜脈營養感染的威脅與腹脹痛苦,可以不受限的進食是她最快樂的事情。
 在美國,小腸移植手術已成為核准醫院的常規手術,全世界共有35個活躍的醫學中心施行小腸移植,總數超過2600例。小腸移植在亞洲,有日本、中國大陸、與南韓有零星報告。但在國內,過去小腸移植手術之前一直停留在人體試驗階段,由於小腸移植屬於少見又困難的醫療技術,衛生署為保障病人權益,對於人體試驗的醫院與移植醫師有相關嚴格規範。本院在朱樹勳院長領導下,醫院設備擴充齊備,可進行心臟、肝臟、腎臟、角膜等多種器官移植,外科部陳芸主任於2004年赴美學習小腸移植一年,回國並完成10例動物手術,才得以向衛生署申請人體試驗,今順利完成五例手術,獲衛生署同意通過解除人體試驗。
   在台灣,每年有超過一百位病人因為末期小腸衰竭需要仰賴全靜脈營養,靠點滴維生。但多數病人因長期接受靜脈營養會導致導管感染引發嚴重敗血症或肝功能障礙等等,而有生命危險。接受小腸移植可讓病人脫離全靜脈營養的併發症,並挽回生命的唯一機會。本院在衛生署通過解除人體試驗後也於2011年12月18日又專案執行國內第一例通過臨床試驗的小腸移植,受贈者是一位三歲多的小弟弟,目前穩定恢復中。
 移植小腸來源仍以腦死病患大愛捐贈為主,由於試驗期間仍有三位病患因沒有等到合適的捐贈者,不幸病逝,我們呼籲小腸移植適應症包括超短腸症(成人小腸長度短於50公分,小孩小於10公分)與先天性腸黏膜發育不良;或腸衰竭但因長期靜脈營養引發諸多併發症如肝功能障礙、主要靜脈管道栓塞、反覆靜脈導管引發之敗血症、和經常性脫水。應及早接受小腸移植的評估。國際小腸移植醫學會也建議醫療院所,應早轉介腸衰竭病患接受小腸衰竭復健與移植評估,才能減少等候移植期間的病患死亡率並增加病患的存活率。過去對這些需要小腸移植的患者,醫師完全束手無策,今天能讓小腸移植脫離人體試驗階段,成為可以執行的手術,挽救這些病人,是值得高興的事。小腸移植雖然通過衛生署審核,但健保針對手術及部份醫材尚無給付,目前需有一些自費負擔,期望國內相關主管機關及早將小腸移植手術納入健保給付,讓國內小腸衰竭患者能接受與國際同步的醫療照護。
 由於要移植的病人兒童約佔60%,雖然國外針對三歲以下兒童的腦死判定已行之有年,國內目前仍沒有三歲以下的腦死判定規範,三位不幸往生的等候者也都是兒童,未來將持續朝向推動三歲以下的腦死判定繼續努力。
 本院每週四下午106診開設小腸移植特約門診,需要相關資訊或有相關醫療需求者可多加利用。

   
 第一位小妹妹已移植術後四年,經口進食無礙。
 
 
 

 
 
 劉小姐是最後一位接受腸移植,目前狀況良好,也可以不受限的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