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通常被視為較不會因為缺乏運動而導致疾病的ㄧ群,精力旺盛的他們也不太被認為有身體活動不足的問題,但是因為升學的壓力以及休閒型態的改變,青少年運動的比例下降及靜式生活的時間增加導致青少年肥胖甚至代謝疾病等問題。要有健康的身體及清楚的頭腦,運動對於青少年來說是必須且重要的。
青少年運動現況
       根據教育部2010年度學生運動參與調查報告書發現,國小學童週間一日參與30分鐘以上運動者有65.9%,在週末則有73.2%。而參與規律運動的比例與美國的研究相似,隨著年齡增加而減少,大專學生週間及週末每日30鐘以上運動的比例只有40.0%及45.2%。除此之外,若與2005年至2009年的調查相比國小學童參與運動之比例大約多在60-70%左右,但大專學生參與運動之比例則明顯下降,以2005年為例,大專學生每日參與30分鐘運動的比例於週間及週末各為68.3%及50.7%,明顯高於2010年的調查。可見雖然政府極力推動校園體適能運動,但青少年整體活動量仍然是下降的。
    許多人或許認為青少年為相對健康的族群,不必太強調運動習慣的養成,但是一些研究發現青少年時期養成的靜式生活習慣會延續至成年時期,在2010年預防醫學雜誌(Preventive Medicine)的系統性回顧分析21個研究發現,靜式生活習慣可以追溯至孩童及青少年時期。特別是在看電視相關的研究特別明顯,也有少數發現電玩遊戲及電腦的使用也有相同的趨勢,顯示這樣的靜式生活形態將呈現穩定的模式延續至成年時期,長久以來將對身心健康造成影響。
青少年運動的健康效益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1年非傳染性疾病的報告中指出,身體活動的不足是僅次於高血壓、吸菸及高血糖的第四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危險因子,估計2010年身體活動的不足造成320萬人死亡或是5.5%的所有死亡。由此可見身體活動的不足對健康的影響甚鉅。
    對於心血管疾病及代謝症候群來說,研究顯示每周三次每次30分鐘之有氧運動對於有本態性高血壓之年輕人可有效的降低血壓。而運動介入對於改善血脂肪也在許多的研究都獲得證實,特別是在高密度膽固醇的提升與三酸甘油脂的減少,而這些運動包含有氧運動及阻力運動都被證實是有效果的。
    隨著生活型態的改變,約有3-14%青少年符合代謝症候群的診斷,一些觀察性研究也發現低身體活動量與代謝症候群的關係,而運動介入也證實不論在肥胖或是非肥胖的青少年均能改善代謝症候群。
   肥胖問題影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在青少年成長階段的身體活動對於成長發育,包含過重及肥胖的減少,甚至成年時期的肥胖均有影響。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靜式活動如上網、電玩或電視取代了身體活動也減少了青少年能量的消耗,造成了肥胖的問題。所以推廣青少年健康的飲食及運動是維持健康的體位及身體組成的重要因子。
   除了運動對於青少年身體健康的益處外,一些研究也指出身體活動對於青少年心智健康的好處,回顧性的研究發現可減少青少年憂鬱症及焦慮的發生,且身體活動的介入與心理社會介入的效果是相當的。身體活動對於認知功能、課室表現及學業成績的改善也是有關聯的,而研究也發現將課堂時間來做身體活動課程不會影響學業表現,可做為台灣父母期待子女學業成績優良與運動時間安排之考量。
青少年運動處方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對青少年運動處方的建議以FITT的型式描述如下:
頻率(Frequency):每周至少3-4天,最好是每一天
強度(Intensity):中度至激烈程度(即明顯到大量的喘、流汗及心跳加速)
時間(Time):中等強度每日30分鐘,激烈程度每日30分鐘,合計每日60分鐘
種類(Type):任何是很愉快且有發展性的身體活動都是適合的,例如走路、遊戲、跳舞、運動或其他肌肉骨骼強化運動。
   青少年常被視為好動分子,所以身體活動的重要也常常受到忽略,國內青少年身體活動量逐年下降,而青少年的身體活動不足除了造成成年時的缺乏運動外也是許多疾病的危險因子。運動不只改善身體健康更對於學業表現有所幫助,別再忽視運動對你的幫助,選擇一個你喜愛的運動,讓我們一起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