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體腎臟移植手術的發展

一般外科 黃曉晴專科護理師/陳國鋅主任  

活體腎臟移植手術的發展 (相關圖片)

       二十世紀初法國醫師Alexis Carrel發明血管吻合技術後,用移植器官治療器官衰竭的病患一直是外科醫師的夢想。但起初免疫學知識及術後照護的不足,使得這個夢想一直到1954年才成功。這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布萊甘醫院成功完成首例長期存活的腎臟移植,在缺乏有效抗排斥藥物的狀況下,哈佛團隊的成功有相當大的部份,歸功於這是在同卵雙胞胎之間的移植,先天便克服了基因不同所導致的排斥問題。迄今,外科醫師使用親屬捐贈的腎臟移植,以治療末期腎衰竭病患已近六十年。台灣的外科前輩很早便致力於研究器官移植,最早由台大醫院李俊仁教授於1968年完成首例活體腎移植。至今也已四十餘年,期間藉由手術技巧、術後照顧及抗排斥藥物的進步,使得移植成績不斷提升,後來更因腦死觀念的建立,增加了器官的來源,以美國為例,每年執行腎移植超過一萬例,其中半數為親屬捐贈,半數為腦死病患身後的大愛捐贈。
   
    腎臟移植手術是腎衰竭患者最適宜的治療方法之一,若能手術成功,不僅可以擺脫長期洗腎的不便,更可增加生活的品質與就業的方便。腎臟移植的腎臟來源有二,一為腦死患者臨終前的捐贈,另一則為活體親屬的捐贈,長期的追蹤顯示活體親屬腎移植比屍腎移植有較好的結果,不論移植器官或者受贈者的短期或長期存活率均較高。根據統計,目前腎臟移植術後一年,接受移植病人存活率高達87 ~ 100%以上,即使術後三年,比率仍達86 ~ 100%。上述移植成功率隨著移植腎臟的來源而有差異,其中以直系血親活體捐贈的腎移植存活最好,另外夫妻的活體捐贈效果也和前者相同,再來則是腦死患者捐贈的。因為歐美國家宗教文化的因素,身後大愛捐贈的接受度較高,捐贈比例大約每百萬人25?35,但仍趕不上等待器官移植病人的增加,東亞國家如:日本、台灣、韓國、香港等的捐贈比例,則常是個位數,所以器官短缺的情形更嚴重,發展親屬捐贈更顯迫切。據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截至2012年5月份的統計顯示,國內約有7,718人在等待器官進行移植,以改善病情。然而捐贈器官的人數,在2009年卻只有215人,捐贈率是每百萬人口9.3人,與歐美的每百萬人口約25人以上相比,相差甚遠。因為捐贈來源有限,只有約800人可以幸運獲得器官捐贈而重獲新生,不像許多人在等待中抱憾死亡。

       活體腎臟摘取是移植醫師手術時最困難的部份,除了要確保捐腎者的安全,還要盡力使取出的腎臟處於最佳狀態〈最短的溫缺血時間,剝離時不傷及腎臟〉,使受贈者能發揮其功能。過去傳統腎切除須在腰側劃一道20至25公分的傷口,傷口較痛、恢復慢、感染機會大、需住院約一至二週,術後併發腹壁疝氣機會高。1995 年美國的 Davia Ratner 醫師及Leuis Kavosi醫師首次發表以腹腔鏡進行活體捐腎手術,起初要克服移植醫師的疑慮,改變四十年的外科常規手術遭遇一些困難,但發展至今,目前美國各大醫學中心幾乎都已提供腹腔鏡活體腎臟摘取的選項,其許多大規模報告以腹腔鏡手術進行活體腎摘除的優異成果,更是捐贈者的一大福音,腹腔鏡活體腎摘除以腹腔鏡摘取只須四個0.5至1.2公分大小的小傷口來操作,最後再視腎臟大小,由肚臍旁或恥骨上方劃一道7至8公分的傷口將腎臟取出。傷口小、恢復快,術後隔天即可下床、進食,約5天後即可出院。在正常狀況下,人體捐出一個腎臟後,另一個腎臟能負擔起全部的腎臟功能,對於整體身體的生理功能並無不良影響,對於本身壽命也不會造成影響。在醫療費用部份,目前健保有給付,僅需要負擔部分費用(如伙食費或額外的病房費用及腹腔鏡手術耗材)即可。

    依據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第八條規定,醫院自活體摘取器官施行移植手術,應合於下列規定:
(一)捐贈器官者須為成年人,並應出具書面同意及其最近親屬二人以上之書面證明。
(二)摘取器官須注意捐贈者之生命安全,並以移植於其五親等以內之血親或配偶為限。(在此所稱之配偶,應與捐贈器官者生有子女或結婚二年以上。但結婚滿一年後始經醫師診斷罹患移植適應症者,不在此限。)

       活體器官移植除可縮短等待器官時間、延長病人壽命外,由於是親屬間的器官移植更能促進彼此間情感的交流,提昇整個家庭的向心力,讓洗腎病人不再覺得自己孤立無援,被人遺忘,而其家人卻永遠不知如何協助病人渡過這漫長的洗腎歲月。如今活體腎臟移植已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法。目前國內活體腎臟移植比率仍低,相較國外歐美國家活體腎臟移植比例佔所有腎臟移植的25%以上,國內活體移植仍有待努力。

  本院十年來所執行腎臟移植總例數為99例,家屬捐贈方面皆以腹腔鏡來完成活體腎臟移植,可同時造福受贈者和捐贈者,在技術經驗上已臻成熟。去年一年內也成功的完成了20例腎臟移植,期盼器官捐贈傳遞大愛的觀念能更為社會大眾接受,惟因器官短缺,活體親屬捐贈是必須努力思考的方向,希望微創捐腎手術的發展及推廣能改變大家的觀念,讓等待移植的病友有能有機會重獲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