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78期
  • 2006年5月

醫病關係面面觀

◎ 手術室/劉美玲小姐  

灣的護理環境存在著許多無奈,病房小姐一個人所要照顧的病人數都很多,當你要照顧這麼多的病患,打針、給藥、換藥、擦澡、灌食…等等。沒有一樣可以疏忽,也沒有一樣可以馬虎得來。這麼多的工作量,這麼多的病人,日子久了,護理人員就算有在多的熱忱,也被磨的所剩無幾。不是他們沒有服務的精神,是職場讓他們無奈。大家把醫護人員的工作當成了理所當然,怎麼會是理所當然呢?陪伴自己的家人,跟他說說話,怎麼會“全是”護理人員的工作?擦澡、餵飯、怎麼會“全是”護理人員的工作?護理人員不是看護,他們是群幫助病患尋回建康的推手。是協助無助的患者和家屬,教導他們怎麼一起面對未知將來的指導者。他們並不覺得自己偉大,這是職責所在,只要病患及家屬肯跨出一步尋求資源,相信我們都很樂意與病患及家屬一起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醫病關係是一體兩面的,有需要照顧的病患才會有醫護人員的存在,醫護人員的存在也是為了讓病患儘早回到正常生活。如此緊密的關係,曾幾何時變了調?除了發藥、打針、你有沒有記得去看看第一床病人,他是不是皺著眉又頭痛了?第三床的婆婆今天飯吃得少,是不是想起了她的孫女?剛剛第五床的先生表示希望晚點可以到日光室休息。問問第一床的女士,是不是換了藥卻仍舊不舒服,需不需要再請醫生報告將藥物做調整?陪陪第三床的婆婆,聽她說說話,或是請她的家人來陪她,讓她心情開懷些,或許胃口也會好一點。等手頭上的工作告一段落,記得推著第五床的先生到日光室看看報紙,讓他和其他病友聊聊天,給他一些社交空間,相信會有助於他的復元。這些事情我們都做得到,只是容易忽略掉,雖然一個護理人員要照顧的病人不少,但是若多一句問候都能讓病人備受關懷,那又何樂而不為呢?既然對我們而言是如此的簡單,那就請同仁們學著習慣這樣的問話,我們一起努力讓這些需要人陪伴的病患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回過頭來,醫護人員當然也希望得到病患適當的尊重和回應,若病人也可以將心比心,體諒我們的工作量,在氣餒時給我們一聲加油,為我們打打氣,相信我們也能把這份鼓勵再回饋到病人身上。病人所受的苦我們了解,我只想藉由此告訴病患及其家屬,我們無法同你們一起深受病痛之苦,但希望有醫護人員的陪伴,這段人生中的插曲能讓你們走來覺得不費力。也或許有些患者會覺得我們做得不夠多,不夠好,那能不能主動的告訴我們?給我們改進的方向跟空間,讓我們有機會學習做得更好。
  我想醫護人員可以輕易做到的,是減輕病患身體的痛楚;難以達到的,是心理層面的支持與慰藉。醫學的進步只治療疾病,卻忘了治療病患的恐懼心態。讓我們試試看吧!利用會談與溝通趕走心裡的魔,我們並非神或萬能,但我們可以適當的給予了解安慰,傾聽讓他們發洩心裡的不安,傾訴害怕的感覺,讓患者知道有我們的支持及陪伴,能在面對疾病的一路上讓病人可以更勇敢,走得更好。當然,有時還是會有過度緊張的病人,此時不妨利用資源,介紹相同病況的病友,讓他們「以病會友」,交換生活上會面對到的問題,相信這麼做能夠減低病人在心理上的恐懼,幫助他及早回到正常生活。


  「視病猶親」一直是醫護人員努力達到的目標,這中間不單單是醫護人員盡心盡力的付出,我們也希望可以得到病患的肯定,我們努力於自己的醫護領域裡為患者服務,無非就是希望減緩病痛,讓所有的患者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我們要做的相信永遠不夠多,但卻希望是對病患有幫助!期盼各位同仁在醫護的路上可以用盡所學,盡力將最好的呈現給病患及家屬,讓他們免於病痛所帶來的不便,給予他們最真切的支持,陪伴走過這一段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