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一直是東方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環。從民以食為天,吃飯皇帝大等俗諺就可窺見一般。餵食在東方社會中更代表了對他人的關心與情感傳遞,以致於在醫院中各式補品及營養補充品一直是探病伴手的第一選擇。面對日漸消瘦的末期病患,更可以看到焦急的家人不停地勸說病患吃東西,或詢問醫護人員靜脈點滴營養。在已經被宣判末期的狀況下,營養成了照顧者最後的希望寄託。然而積極的營養補充,有時卻不能達到家人的期望。
  末期病患所面臨的許多身體症狀,疼痛、喘等症狀可藉由藥物達到不錯的成效,然而許多症狀如倦怠、食慾不振、吞嚥困難、噁心嘔吐等在控制上都會面臨極大的挑戰。這些症狀往往都和攝食及營養補充相關,也因此讓病患及家屬對於營養水份的需求,充滿疑惑及不安。對於醫護人員所提供靜脈點滴營養,深怕不足以應付病患所需而心生猜忌,若未能及時溝通可能進一步形成醫病關係不信任,甚至是糾紛。而對於醫療團隊成員之間,也可能因為自身專業領域不同,以及和病家相處深度及時間不同,而有不同看法,造成倫理上的困境或團隊成員間的摩擦。
「醫生,我父親愈來愈虛弱了,他都沒有吃,可不可以打營養針?」
  癌症病患的惡病質,是因為腫瘤在體內會釋放大量發炎因子和細胞激素,影響腦部食慾中樞的調控,造成對於進食的份量及頻率的下降。在腫瘤初期使用合成黃體素藥物確實能達到改食慾改善效果。但對於癌末病人的營養補充,雖然早期的研究支持積極地營養補充可以改善病患在接受腫瘤治療的成效及減少相關併發症,在近期的研究卻有著不同的結果。積極營養補充並不一定能改善腫瘤治療效果,更不能延長病患存活期。尤其是針對已擴散轉移的腫瘤病人,研究證據顯示給予積極的人工營養治療並不能改善存活期及降低化學治療毒性。在動物實驗也發現,給予過度人工營養治療反而會促進腫瘤生長。
  當末期病患的照護方向已從治癒疾病轉移至提高病患的臨終生活品質時,給予人工營養補充對於緩解末期症狀如:倦怠、體重減輕、活動力下降等並無證據顯示有所助益。大多數末期病患在生命期最終六個月內並不會感受到饑餓及口渴。給予過度營養反而可能會增加病患腸道分泌物,增加了噁心、嘔吐等不適。而若是病患吞嚥功能退化,更會將大多數精力花費在進食上,而減少了和家人交流活動的機會。
「醫生,他都沒有喝水,點滴只打這些夠嗎?」
  人體水份組成在男性約佔體重60%,在女性為55%。但隨著年紀的增加,身體水份所佔比例也會下降。在80歲老人身體水份組成下降到體重的45%。正常人會由體表流汗、呼吸流失水份,對於癌症末期病患,因為惡病質造成體重減輕,長期臥床而活動量下降,也減少了對於水份的流失及需求。在過去的研究發現,對於癌末病患的水份需求相較正常人要低得多。在臨終階段處於輕微脫水的狀況,能減少許多症狀,包括:腸道分泌增加所造成的噁心嘔吐、呼吸道分泌增加造成的喘、痰音及嗆咳,四肢水腫等。這些症狀對病患臨終時的身體舒適度及樣貌影響,常常讓家人因過程的不平靜而有心理上的陰影。在東方社會文化臨終習俗常會希望病患在家往生,人工水份給予有時反而會成為臨終返家的阻礙或來不及返家的遺憾。
「這樣沒辦法吃,我還可以為他做什麼?」
  對於長期陪伴著病人和疾病奮戰的家人,看著病患日漸消瘦的轉變,會有極大的焦慮及壓力。尤其是當病患的進食需求下降,家人往往無法面對,仍對人工營養水份有著期望與要求。主要照顧者更有被其他親屬指責的壓力。面對此種困境,需要詳盡的討論及溝通,讓家人了解人工營養水份的好處與壞處。同時回歸病患感受,若無饑餓口渴,不需勉強進食。然而餵食常常已被當成表達關心的一種方式,停止餵食可能會造成照顧者極大的心理負擔及失落。在此時,和病患的交流互動、擁抱、撫摸都是家人仍可以表達關心與愛的方式,對病患的感受來說,所得到的益處遠比進食重要。
  營養水份的補充是照顧末期病患常會面對的倫理困境。當面臨進食困難,可以藉由改變食物類型、治療口腔問題、給予口腔清潔或者是類固醇及腸胃蠕動促進劑來延長一段可經口攝食的時間。人工營養水份對末期病患的幫助有限,在使用上需要和病患及家人共同討論決策,以設立正確的照護目標。但更重要的是了解病患的真正需求,不論是生理、心理或靈性層次,以病患的生活品質做考量,才能對末期病患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