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56期
  • 2012年11月

慶祝醫師節與醫師同仁共勉

朱樹勳院長  

慶祝醫師節與醫師同仁共勉(相關圖片)        學的進步,使醫療分工愈來愈細,專科愈來愈多,變成隔科如隔山,但病人生病時常同時有各種不同的問題,醫師不能只管他專業的部分,忽略其他同時存在的疾病 (comorbidity),而必須與相關科協調做到全人醫療。住院病人要在不同單位之間交接時,如果沒有好好交班,常會造成原可避免的傷害。因此身為一位現代的醫師,不但要在專業方面追求垂直的鑽研,更要關心與橫向了解其他科別的進步,適時照會他科並重視交接班。病歷是不同科別之間溝通的橋梁,所以要詳實記錄病人治療的經過及確實時間(年、月、日、時、分)。
  
       以往在醫師的培養過程中,都是教導醫師如何救人,卻沒有教導醫師如何面對死亡。其實人的一生,就是生老病死的過程,醫師對於瀕臨死亡的急性病人,應該極力搶救,但是對於慢性疾病在積極治療下(可以說是每天都在搶救),仍然面臨生命的終點,就應該讓其選擇安寧緩和醫療,有尊嚴且安詳的離開人間,認同這種安寧緩和醫療的同仁必須自己先簽署DNR,才能很自信的向臨終病人或其他家屬提出簽DNR的說明,也才能配合國家衛生政策推動民眾簽署DNR。
  
       在由過去以醫師為中心改為現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診療模式,醫師應學習美國畢業後醫學教育評鑑委員會(ACGME)六大核心專長,即病人照護(Patient Care)、醫學知識(Medical Knowledge)、從行醫中學習及進步(Practice-based learning and improvement)、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Interpersonal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專業素養(Professionalism)、依循醫療系統行醫(Systems-based practice)及美國國家醫學院(Institute Of Medicine)提出的六大品質指標,即安全的醫療(Safe)、及時的服務(Timely)、有用的處置(Effective)、有效率的工作(Efficient)、平等的就醫(Equitable)、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centered)。在檢討病人診療過程時,例如有病人抱怨,合併症或死亡時,要以此六大核心專長及六大品質指標所形成的健康照護架構(Healthcare matrix)來做檢討,才能直接指出異常的關鍵點及應改善的重點。
  
       在此醫師節時,提出病歷記載的重要、安寧緩和醫療的觀念及以健康架構的檢討模式來提升醫療品質,與同仁共勉之。
  

       祝全體醫師同仁  醫師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