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世界共有六億人口面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的威脅。當其他疾病因醫學的發達而日益減少之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卻有逐漸上升的趨勢,世界衛生組織預計在二零二零年,將變成世界上第三大疾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民國九十九年臺灣地區死因統計結果,支氣管炎、肺氣腫及氣喘佔臺灣地區所有死亡原因第十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形容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所造成的呼吸道氣流阻滯。患者的氣管壁增厚和腫脹,平滑肌收縮,氣管分泌過多黏液,加上肺泡壁受到破壞,以致降低肺部氣體交換功能。此病的早期病徵並不明顯,大部份患者均忽略持續多年的咳嗽或輕微的呼吸問題,在呼吸經常感到困難時才去看醫生。慢性支氣管炎的症狀包括:呼吸短促,長期咳嗽及大量咳痰,當痰液顏色變時,表示呼吸道有感染。若惡化到肺泡壁受到破壞,則會形成肺氣腫,肺氣腫早期的症狀為運動後的呼吸困難,若惡化時連休息狀態也覺得呼吸困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包括:吸菸、職業接觸粉塵和煙霧、空氣污染、童年時期頻發呼吸系統感染、年齡、先天對哮喘易感人群及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其中80%~90%因吸菸所致(包括:主動和被動吸菸)。診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應以「肺功能檢查」分類標準再加上病患臨床上的症狀來確定診斷,但如果僅依賴於病徵和症狀來發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則當患者喪失至少30%以上肺功能時才能獲得診斷。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藥物治療
1.支氣管擴張劑如副交感神經拮抗劑,乙二型交感神經剌激劑與茶鹼類,藥物劑型包括針劑、口服與吸入劑型,其中吸入劑型者所需劑量少,作用迅速,作用時間長且副作用低,為首選的給藥方式。目前用藥以此類吸入性製劑為主,而且一天一次就好,增加用藥方便性。
2.抗發炎治療以類固醇為代表,一般以重度者或嚴重發作時才考慮使用。但另外病患若反覆性經常發作,或是肺功能已經低於預測值之50%以下,就要使用吸入型類固醇來對抗肺部持續發炎的變化,大家不必擔心吸入性類固醇的副作用,它的劑量極輕且全身造成的副作用極少,長期使用有助於減少急性發作的次數,甚至於降低病患之死亡率,因此用藥極為安全。
3. 抗生素治療:急性發作多起因於呼吸道感染,當病患急性發作時有痰量變多、痰液顏色變黃變稠、或是胸部x光片有新的肺炎變化,都應該加上抗生素治療急性發作,一般以使用一週左右為原則。
在平時飲食應注意適當的營養狀況可以減輕呼吸所消耗的能量,還可以增加身體抵抗力,下列的飲食原則可供參考:
1.最好採用低碳水化合物(低醣)、高脂及高纖維食物,避免食用易產氣之食物,其原因說明,如下:
(1)低醣、高脂、高蛋白食物:可避免血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過高。
(2)高纖維食物:可預防便秘,減少呼吸負荷。
(3)避免產氣食物:可預防腹脹,減輕呼吸作功。
2.選擇簡單、富變化且方便烹調的食物,如:炒麵、鹹粥等。
3.採少量多餐,每餐不要吃太飽,餐前可先休息,餐後不要立刻躺下。
4.在熱量提供方面,可在飲食中增加不飽合脂肪,如:黃豆油、花生油、玉米 油、美乃滋、沙拉醬等。減少碳水化合物,如:糖果、甜點、含糖飲料,可增加熱量又可輕呼吸負擔。
5.攝取足夠的水果、青菜,養成規則排便習慣,預防便秘以免過度用力造成呼吸喘。
6.依照醫師建議攝取適量的水份及鹽份,但應少吃醃漬食物、醬菜或罐頭食品。
7.避免食用會脹氣的食物,如:豆類、根莖類(地瓜、蘿蔔、花椰菜、洋蔥、玉米、甘藍)及馬鈴薯等。
8.吃東西時要細嚼慢嚥,進食中如感覺有呼吸困難,可先休息待呼吸較順暢再進食。
戒菸和避免吸入剌激物對於防止誘發及加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非常重要,運動有助肺功能的改善,肺部復建是學習一些特殊的呼吸方式如腹式吸氣與噘嘴呼氣,併用心理復健以減少沮喪焦慮…等心理症狀,達到減少氣流之阻塞及呼吸道症狀。總而言之,戒菸及配合醫師指示復健與用藥,即能輕鬆地擺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陰影,也才能暢快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