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進步,但是氣喘的病人不減反增。目前天氣逐漸轉涼,又到了氣喘好發的時節,每次的氣喘發作,輕者造成身體些微不適,重者會嚴重影響工作及生活,必須前往急診或住院,甚至有生命危險。在這個時節,利用這個機會跟大家介紹一下氣喘的控制與治療。
氣喘的藥物分成兩種,一種是不舒服時使用,用以緩解症狀的速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另一類藥物則是用於消除呼吸道發炎反應的抗發炎藥物,包括:類固醇、白三烯受體拮抗劑等,這類藥物必須規則地使用。目前使用的治療氣喘病藥物中,吸入性類固醇是最主要治療的藥物,可徹底抑制呼吸道發炎反應。吸入性類固醇絕不是在氣喘發作很不舒服時才使用,長期規則使用能夠以最低劑量有效控制症狀,至於長期使用吸入性類固醇並不會出現一般為人所熟知類固醇的副作用,如:骨質疏鬆、發胖、月亮臉、水牛肩、青春痘及血糖不穩等。
很多病患因為畏懼類固醇的副作用或是這類葯物感覺不到立即的效果,索性不用這類治療的葯,只在症狀發作時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使得氣喘無法獲得有效控制,同時長期慢性發炎的情形下會使得支氣管結構變形,進而會造成肺功能下降,之後再使用同樣的藥物自然會覺得越來越沒效果。
氣喘是反覆發作的支氣管慢性發炎疾病,它會經由外在或內在的刺激因素,如過敏原、病毒感染、吸菸、天氣變化、藥物、感染或心理壓力等原因刺激呼吸道,加重氣管發炎。而引起咳嗽、胸悶、呼吸困難、喘鳴音等症狀,有時雖然自己覺得沒有任何不舒服,但慢性發炎仍持續進行,這時如果自己減少葯量或用葯次數,可能會使得原來已經控制下來的疾病,再度復發。這時如果要再控制下來,可能要花費數倍於當初的藥物才有辦法,這時會增加身體不適、藥物副作用、耗費金錢及影響工作。根據氣喘治療的原則,氣喘的治療是採用階梯式的方式,當氣喘能完全控制達二至三個月時,這時可以依照醫師指示,減少用藥,然後再觀察二至三個月之後,再漸次減少用藥,以減少疾病的復發。
吸入性藥物佔氣喘藥物治療相當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口服的藥物並無法取代吸入性藥物,不會使用吸入性藥物或使用技巧不對,以致藥效無法充分發揮,也是氣喘控制不好的常見原因,吸入葯物真是五花八門,所有氣喘病人都應該學會如何正確使用吸入型的藥物,老人或小孩如果真的不會用定量噴霧吸入器,則可以考慮加上吸入輔助艙使用。
環境控制是氣喘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環境中的因子常是誘發或惡化氣喘的原因家居生活中,常有一些易為我們忽略的危險因子,例如過敏原或刺激物,普遍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環境中,不知不覺中影響了我們的健康。塵是台灣最常見的過敏原,塵以人的皮屑、指甲及毛髮為主食,喜好生長於床褥、枕頭、地毯、衣服、有毛的玩具或厚重的窗簾,在攝氏25度,相對濕度80%的環境生長的最好,繁殖也最快,因此很適合在台灣生長,其他常見的過敏原,還包括:蟑螂,黴菌及狗、貓、鳥類等寵物,如能改善居家環境,控制過敏原及刺激物,雖然不能治癒氣喘病,但會改善氣喘症狀而達到控制氣喘病的目的。
另外有些病人,雖然為氣喘所苦,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罹患氣喘,其實並不是每個病人都會有喘不過氣來的感覺,很多氣喘的病人,只是覺得很容易感冒、感冒咳嗽很久都沒有好、夜晚或天氣變冷時咳嗽得很厲害、胸口很悶或呼吸不順而已。如果有上述這些情況,可至胸腔內科門診就診,接受進一步的評估。一般而言,確定氣喘的診斷,須借助胸部X光片排除肺部病變,若胸部X光片正常,再安排肺功能檢查,若肺功能檢查發現氣管狹窄或氣管有過度敏感的情況,就極有可能罹患氣喘。
若能好好配合醫師的醫囑,規律的使用治療的藥物,不要任意停藥,正確使用吸入型藥物並做好環境控制,相信氣喘不再是您生活負擔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