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傷害定義
自我傷害(self-harm)並非疾病,而是一種被定義為故意傷害自己或是損害身體的行為,且沒有明顯或有意識的自殺意圖,所導致的傷害卻足以損傷身體組織。但根據國外的自我傷害文獻回顧中指出,自我傷害定義並非僅是單指「非意圖殺死自己」,仍有包含「明確意圖殺死自己」,及不管是否有死亡意圖等。綜觀國內部分,則一樣是針對是否有納入自殺與自殺意圖,而將自我傷害區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然而不管自我傷害定義是否包括自殺,自傷行為對身體直接造成的傷害,仍是一種對身體健康與心理運作的可怕威脅。尤其自我傷害好發於青春期,更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發展與社會關係。此外,自我傷害與不安全依附、兒童性虐待、低自尊、憂鬱、情緒忽略等因素有關,相較於一般青少年有著更多成長環境困難與挫折的青少年,自我傷害的發生率更高。
國外許多研究發現,有較高的心理健康問題的青少年,尤其是憂鬱、焦慮,以及較多的情緒問題、同儕與家人關係薄弱與學校中輟等,與自我傷害有密切的關係。
大部分的自傷個案都會表達出快被情緒淹沒的狀態。生活籠罩在過多的負面自我批判與未來人生的不確定,負面情緒的大量湧現,隨著個案悲傷的淚水傾泄落下,哭泣的沉默中,隱含著一股內心無法遏止的聲音,是憂鬱、是恐懼,是莫名的情緒翻攪不斷。
有一個自傷的青少女不斷的哭泣,哭訴著無法適應學校生活,在壓力與情緒無法宣洩下,出現了經常性的咬指甲行為。此個案過去會用自我傷害方式處理情緒,但由於在學校無法再使用過去習慣的自傷模式,於是出現了咬指甲,更導致需要藉由藥物幫助睡眠。看著個案雙手嚴重被咬傷的指甲,實能感受到她被壓力與情緒掩沒的無助狀態。家醫科有提供諮商心理師,於是我協助把她轉介至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對自傷青少年的協助
因應壓力與情緒的方式成了重要的諮商方向,並增強個案的內外在資源,幫助個案重拾內在的勇氣去面對接下來課業壓力。在諮商中便需要讓個案學習多元情緒調節的具體方式,並延伸至真實的生活情境中予以運用,間接降低自傷發生的可能性。另外一個自傷青少女手腕上有一條條密密麻麻的割腕傷痕。個案說割腕時不會痛,因為受傷的心比這些傷口來得更加劇痛難熬。有一些自傷青少女主訴過去都曾因憂鬱或焦慮狀態看過精神科,情緒敏感而脆弱因子的影響下,當壓力事件無法負荷時,常使這些青少女難以跳脫不斷重複循環的負向思考,頓失生命動力而深陷情緒風暴。
一位青少男過去的自傷原因,則是因為處於情緒的憤怒,於是選擇用打牆壁以宣洩內心滿腔的氣憤。大部分男生的復原力較容易在諮商中被催化,帶著諮商的經驗體驗與方法的習得,多願意讓自己嘗試調整面對生活的態度。然而,女生卻容易受到人際關係等環境因素的影響,會牽動出過去未竟事宜的回憶經驗,於是自己又再度跌入更深的情緒風暴中。
諮商的目的雖是減少自傷行為的發生,但更具體的諮商目標,則是協助自傷青少年緩解當下情緒與壓力的危機。諮商師的角色並非如同「專家」去教導個案該怎樣面對問題,而是願意與青少年同在的夥伴關係,在不斷的增能中,陪伴他們撥開行為問題的層層枷鎖,讓他們得以重新看見擁有的成功經驗與內在潛能,終而成為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
諮商關係只是一個關係的基礎,青少年主要的發展任務是建立在適當的同儕關係中,而非和諮商師發展出特殊不可分離的關係。青少年最後能找出不同情緒處理方法、不同宣洩管道及開始參與不同活動,都是因為他能建立諮商模式以外的人際關係。因此最終的目標是要鼓勵個案發展諮商室以外的人際關係,並將諮商室以外的人際關係和溝通帶回來討論。
當家人和老師對青少年的重複自我傷害行為表現出焦慮或訝異的反應時,對青少年而言是一種相當複雜的情緒。
家人和老師可以試用這些常用問句 :
這是什麼造成的?/你可以多談談這件事嗎?/ 過去曾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嗎?/對這件事有何感覺?/ 發生類似事件後曾有過什麼感覺?/有其他人也這麼做嗎?
青少年自傷行為的處遇
除了檢視與協助處理傷口外,運用不具威脅性的引導對話,獲得更多資訊以做下列評估:
* 是否需立即處理傷口。
* 自傷行為的成因和歷史。
* 是否涉及生命威脅與是否需告知監護人。
* 是否遭受家庭暴力、虐待、性侵害等需通報狀況。
* 是否需要轉介其他個別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