嚼食檳榔在台灣可謂全民運動,據統計每10位男性中就有1.5人嚼檳榔,也因此口腔癌成為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之一。根據癌症登記資料和死因分析,十年來台灣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400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同時約有2,300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到死亡進展相當快速的疾病。
世界衛生組織設立之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早在1987年即綜合各國研究結果,認定「嚼含菸草的檳榔」或「同時吸菸與檳榔」對人類有致癌性,致癌部位主要在口腔、咽及食道。2003年,IARC又邀集台灣代表在內的16位多國學者,依據新有的研究證據,作出了「檳榔子屬第一類致癌物」,證實即使不含任何添加物的檳榔子也會致癌。台灣本土的流行病學和牙科臨床觀察也發現,在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和口腔癌患者中,咀嚼檳榔比率高達九六%和八八%。嚼檳榔、抽菸及喝酒更是口腔癌常見的三大危險因子,因為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沒有該習慣者的28倍,若嚼檳榔又吸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提高為89倍,如果酗酒、嚼檳榔、吸菸三種危險因子都具備的人,罹患口腔癌機率比完全沒有這些習慣的人,高出123倍,也將是心血管疾病、咽癌、食道癌、肺癌等之候選人!很不幸地,台灣吃檳榔的紅唇族百分之九十是有抽煙的。
一般所謂的檳榔,其嚼塊是以檳榔果為主要成分,並以荖葉、荖花荖藤和石灰作為配料。檳榔果:俗稱菁仔,含有多種成分,其中「檳榔素」和「檳榔鹼」這兩種成分經國內外研究結果顯示,具有潛在的致癌性。而「檳榔素」能促進消化道的蠕動、使瞳孔收縮、心跳降低,正常量時可增加唾液分泌及引起發汗現象,但大量食用時,會使大腦活動受抑制,而顯出動作遲緩現象。配料中除荖葉可能不具致癌性外,其他配料(荖花、荖藤)皆含有致癌性化學物質。紅灰與白灰之突變性並不明顯,但石灰會使口腔環境變成鹼性;在鹼性環境中檳榔塊中之一些成份會釋放出一些游離基,而游離基易引起細胞變性。同時檳榔對胃黏膜有刺激性,又具有刺激副交感神經的作用,容易引起氣喘發作。
長期嚼檳榔塊會造成牙齒變黑,嚴重的磨損、磨耗,最後導致咀嚼功能變差。由於牙齒琺琅質喪失,會造成牙齒的畏冷、怕熱、怕酸等敏感反應;更嚴重者,會造成牙髓的變性或死亡。
嚼食檳榔塊不只對口腔黏膜上皮有增生、癌化的作用,對於黏膜上皮下的結締組織也有影響,其最主要的變化是口腔黏膜下纖維化。正常的組織一般膠原蛋白較少,較有彈性;纖維化的組織,其膠原蛋白沈澱多,故較硬而無彈性。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的結果,造成黏膜顏色發白,口腔黏膜易有燒灼感並發生潰瘍。兩頰部黏膜下結締組織彈性喪失後,進一步造成口腔張口度降低。又由於軟顎不再有彈性,故發聲時的軟顎震動會減少,造成發聲的改變,據相關文獻指出,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和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也是癌前期的一種!
長期嚼食檳榔容易造成口腔白斑的發生,口腔黏膜白斑常見於頰黏膜、舌、牙齦、口底及唇角。黏膜會慢慢由清白變混白,其中亦有一部分患者的白斑症會轉變成口腔癌。
口腔癌最常出現的部位依序為左右頰、舌側緣、牙齦、臼齒後部、顎部、上下唇,這些部位的檢查需特別注意。由於嚼者習慣在咀嚼之際,將檳榔塊置於牙齦與頰粘膜之間,使得台灣的頰粘膜癌與齒齦癌合起來約佔口腔癌的一半以上,而頰粘膜癌與齒齦癌在非嚼檳榔地區的發生率是相當低的﹝據美國學者之統計,此二類癌只佔口腔癌的14%左右而已﹞。
當你面對鏡子檢查口腔,發現有下列任何一種情況時,快去醫院做進一步口腔檢查,或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
1. 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變白、紅、褐或黑,且無法抹去。
2. 潰瘍:超過兩週以上未癒合之口腔黏膜潰瘍。
3. 腫塊:口內或頸部任何部位不明原因之腫塊。
4. 舌之運動與知覺:舌頭的活動性受限制,導致咀嚼、吞嚥、說話困難或舌頭半側知覺喪失、麻木。
5. 顎骨與牙齒:顎骨局部腫大,導致臉部左右不對稱。
6. 口腔黏膜之知覺與開口度:口腔黏膜乾澀、灼熱、或有刺痛感,開口受限制,張嘴時口腔黏膜拉緊。
也許您會問?有些人又嚼檳榔又抽菸吃了幾十年,也沒發生什麼問題呀,得到口腔癌的還是少數族群吧!但是您一定不知道,有些年輕人只嚼了幾個月檳榔,口腔即出現了明顯的口腔黏膜下纖維化,這是因為個人體質的差異。檳榔及添加物等引起的致癌刺激作用會因人而異,但沒有任何一個醫生可以告訴您是哪一種體質?您又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就是那種可能得到口腔癌或黏膜下纖維化的「少數族」群呢?您又怎麼知道自己會不會因為得到這些疾病而成為家庭的負擔呢?因此,為了您的健康及全家人的幸福,即使有任何生理、心理、社會因素存在促使嚼檳榔,都請好好思考一番,另尋更無害、更健康的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