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要你將來長得比我更強壯!」?這是數年前在電視上出現的廣告詞,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好。大人的「環肥燕瘦」,是「外在美觀」的問題;而小孩外觀的「胖」與「瘦」,卻和將來的成長或身體的機能狀況有關。家長必須要好好掌握孩子的腸胃健康,才能讓小孩「頭好壯壯」,贏在起跑點。在小兒胃腸科門診裡,常常有許多家長帶著他們的寶寶,來請教有關孩子的腸胃健康及成長與發育問題。
嬰幼兒的成長評估
     我們應如何評估嬰幼兒成長的「好」與「壞」呢?我們可以先測量寶寶的體重、身高、頭圍,然後從寶寶的兒童健康手冊中所提供的「兒童成長曲線圖」,對照寶寶的體重、身高、頭圍成長曲線,只要這三個項目的成長曲線都落在同一個區間,且未低於第3個百分位,就無需過於擔憂。正常的生長曲線是以位於第10-90個百分位為正常,小於第10個百分位就是過於瘦小,若是低於第3個百分位就要注意可能是營養不良。當然,孩童的生長發育並不能只看一個「點」,而是必須要追蹤一段時間並且要參考以往的生長情況,對照生長曲線來做整體的評估。
     若寶寶的身高、頭圍成長在正常範圍內,但體重較輕,則可能與營養及熱量攝取不足有關。若寶寶吃得少、胃口差、經常脹氣、便秘或腹瀉……,家長可別輕忽這些腸胃的小毛病,這些都可能會影響寶寶的生長發育,造成體重長得不好。不正確的飲食習慣和觀念,不僅會影響食慾,也會影響身體的生長發育,家長應該如何給予寶寶充足的營養並幫寶寶顧好腸胃?
如何給予寶寶足夠的營養?
     寶寶剛出生時只能吸吮液體的母乳或配方奶當作主食,但是寶寶要吃多少的奶量才足夠?我們可約略估算每天每一公斤大約需要喝到150 ml的奶量,然而,每個寶寶在成長不同階段的新陳代謝速率不盡相同,有的寶寶會漸漸出現厭奶的現象,家長不要忘了孩子其實也是有情緒的,也會依其不同的需求調整奶量。要如何面對寶寶厭奶的情形?家長可以先採取「尊重他的需求,不要硬灌」的方法,因為你愈是逼他喝,他反抗拒絕的狀況會愈嚴重。如果寶寶每日並沒有喝到估算出的奶量,但是只要寶寶每天的精神活動力很好,而且寶寶的體重、身高、頭圍的百分位比照健康手冊上的生長曲線,並無不正常或無大幅度的改變,爸爸媽媽就不需要過度緊張。
     此外,厭奶期也是寶寶告訴父母親:「我要吃副食品了!」的時候。正常的嬰兒在4-6個月大的時候就可以開始慢慢添加副食品,主要是讓他們慢慢地適應半固體及固體食物。不同年紀添加不同的食品,要依照寶寶腸胃吸收消化的接受度循序漸進,嬰兒米粉或米糊是最容易吸收消化而且不容易造成過敏,所以先給寶寶作為開始試吃的副食品。此外還可添加果汁、菜汁,一開始先選擇味道較溫和的蔬菜汁或果汁,不需添加油鹽或其他的調味料。6個月以上的寶寶牙齒會逐漸長出,吞嚥與咀嚼的功能也漸漸進步,而在6-9個月大時消化道的胰臟澱粉酵素分泌會逐漸增加,所以可開始添加稀飯、菜泥(高麗菜、菠菜等)、果泥…等副食品。8個月以後可嘗試給予蛋白質類的副食品,如魚肉、雞肉泥、蛋黃泥或是豆腐。10個月之後可吃的副食品種類更多,可開始食用固體的乾飯(須煮軟一點)、麵、土司麵包、剁碎的青菜…等,但是須注意有蛋白過敏(或其他過敏源)的寶寶,則應在食物中排除此類的過敏原。
  副食品添加的原則,每次只添加一種新食物,從一天一次少量開始,濃度由稀漸濃,約一星期後再加第二種,一次只加一種食物是為了觀察腸胃適應的狀況。每吃一種新食物時,應注意嬰兒大便及皮膚,是否出現腹瀉、嘔吐、皮膚濕疹等不適應的情形。若餵食幾天後無不良反應,才可以再添加另一種新的食物。如果嬰兒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暫時不要餵食新的副食品,等症狀改善後,再慢慢嘗試餵食。準備寶寶的副食品時不要一次製作太多,應製作適量的食物讓寶寶吃,最好是以一次吃完的量為原則,若副食品無法一次吃完,即使是存放在冰箱冷藏,最好是在一天內吃完,否則過多的副食品擺至隔夜讓寶寶吃反而對寶寶的健康不好。
從解便的情況看腸胃健康
  不少爸爸媽媽常會為了寶寶的「便便」問題而煩惱不已。便秘、腹瀉等腸胃小毛病,父母也不可大意輕忽。因為若寶寶經常便秘或腹瀉,當然也會影響食慾和腸胃對營養的吸收及生長發育。
  「便秘」是嬰幼兒常見的症狀,便秘是指大便變硬不易解出,即使天天排便,只要是排便困難都算是便秘,若是一、二天解一次,排便過程順暢,則不算是便秘。爸媽不妨先從飲食控制著手,讓寶寶適度補充水分並且多攝取高纖維質的蔬菜、水果…等食物。此外,訓練寶寶每日排便,更是爸媽必做的課題。自幼養成正常排便的習慣,例如每日定時讓寶寶坐馬桶,即使沒有大便也要讓他坐個十來分鐘,如此才能有效改善寶寶便秘。一般有排便上的困難,應先由飲食上來改善:多吃蔬菜水果,促進大腸的蠕動,加速排便。若寶寶的排便狀況一直都沒有改善,家長可能需要帶小孩到醫院讓醫師評估做檢查,排除是否有腸胃道的疾病(如:先天性巨大結腸症)。
  寶寶正常的排便情況通常是一天一到兩次,而且是比較成形的大便。如果大便跟平常來比較,有比較稀、次數多且量多,即可能為「腹瀉」。當小孩有腹瀉的情形,除了要注意補充水分與電解質,也要維持寶寶屁股的乾淨清爽,要常常洗手維持清潔,如果處理到病童的排泄物,要特別注意,盡量將排泄物集中處理,別讓其曝露在外,以免造成病菌的傳播擴散。此外,家長要留意大便是否有血絲、黏液或是伴隨有高燒、體重減輕、尿量減少…等,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快帶寶寶到醫院給醫師做評估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