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社會結構上的改變,加上現代人的壓力隨著時代的進步遞增,長期下來累積的情緒就成憂鬱症的危險因子,也因此容易引發自傷或是自殺的悲劇,而青少年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一群。
        在1970年代之前,青少年身上的憂鬱症仍被認為是「偽裝性症狀」,那些偽裝性症狀像是有憂鬱的情緒、食慾不佳、睡眠障礙、學業成績低落、頭痛、胃痛或肌肉疼痛等非典型的生理不適,學校表現不佳、缺課或逃學,酒精或物質濫用…,被視為成長問題或父母教養影響,青少年的偽裝性症狀曾讓社會大眾覺得這是他們本身的問題,或是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過渡期,而不自覺青少年的這些症狀其實是在求助,其實他們本身已經出現狀況導致課業上的困擾、行為上的偏差、生理上的影響等,而一些研究已經指出,這都是憂鬱症在他們身上所造成的影響。
       據統計青少年罹患憂鬱症的比例,在青春期前期(13至16歲)約有2%,男女比例差別不大,至青春期後期(17至20歲)則增加到4%,男女比例亦擴大為一比二。甚至有研究指出,約有20%的青少年曾經出現貶低自己的想法,更有高達40%的青少年曾出現明顯的憂鬱情緒。
        憂鬱症對於青少年有很大的殺傷力,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因憂鬱症而導致的自殺行為。統計資料顯示,台灣近十年來自殺死亡率持續成長,已達十年前的二倍,其中十五歲至二十四歲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二名就是「自殺」,而自殺身亡的青少年個案中,高達 87 % 於生前患有憂鬱症。
        因此了解青少年憂鬱症,敏覺於憂鬱症在青少年身上的影響,才能適時的給予協助,如果懷疑自己或親友的孩子可能罹患憂鬱症,更應該採取積極的態度尋求協助。
    
青少年憂鬱的特徵
* 生活作息方面:飲食習慣突然改變(食慾突然變差或食量突然變大)、體重突然改變(減輕或增加很多),以及睡眠習慣突然改變(失眠或嗜睡)。
* 生理反應方面:經常抱怨身體不適,例如疲倦、頭痛、胸悶、肌肉酸痛,或腸胃不舒服等。
* 課業表現方面:學業成績下滑,而且常常請假或是開始翹課。
* 人際關係方面:人際關係變差、社交退縮、少與別人溝通、沒有歸屬感,以及與同儕及父母親的衝突明顯增加。
* 活動力及專注力方面:對曾經喜愛的活動失去興趣、整天無精打采、容易厭倦、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常常猶豫不決,難以做決定。
* 情緒方面:情緒起伏較大,一方面容易煩燥不安、發怒、甚至哭泣,另一方面亦常有內疚、自責或冷漠的感覺。
* 自我概念方面:覺得自己沒有用、不受重視、對未來絕望。
* 讓自己陷於危險的情況:高破壞力、從事冒險行為、經常想到死亡或傷害自己、濫用酒精或藥物。
青少年憂鬱症的治療
* 藥物治療:目前以單線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之抗憂鬱劑治療為主,若效果不佳,才選用單線非SSRI之抗憂鬱劑、三環抗鬱劑(TCA)、單胺氧化抑制劑(MAOI)或併用鋰鹽輔助,或考慮電療(ECT)。至於藥物治療持續時間則需進一步研究,目前則至少使用至症狀完全消失後六個月到一年才考慮漸進式停藥。
* 個別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CBT)、個別非指導性支持性治療(NST)。
* 家庭治療:目標首在重新連結孩子與家庭之關係,確定孩子的安全性,教導父母正向之管教態度、方法。
* 團體心理治療:例如:人際取向團體諮商,藉由團體活動,使兒童青少年學習、練習與人際相關的課題。
  本院家庭醫學科特別於每週五晚上及隔週星期六早上設立了青少年門診,由青少年專科醫師給予10-19歲青少年諮詢任何身心健康問題,以及初步的處理。若有需要在青少年本身及家長的同意之下,可以再轉介心理師作諮商,或由精神科專科醫師作更進一步的處置。 希望在多方的努力下,能使得到憂鬱症的青少年早日懷抱陽光,擁有希望。
        董氏基金會製作的「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測表」,5分以下表示憂鬱程度滿低的、6-11分表示最近的心情起起伏伏,可能有些令人煩惱的事、12分以上表示憂鬱程度已經頗高,需要好好注意了。青少年可以隨時自我檢測情緒,方便適時的尋求協助。
董氏基金會製作的-「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測表」

 
資料來源:董氏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