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64期
  • 2013年7月

大家勤洗手 減少感染的發生

朱樹勳院長  

大家勤洗手  減少感染的發生(相關圖片)

       院是提供醫療服務的環境,然而因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醫療的進步及侵入性治療的增加,加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醫院也成了抗藥性細菌的溫床,這些抗藥性細菌進一步造成病人的感染,導致有時候我們會面臨沒有有效藥物可以用來治療病人的感染(Bad Bugs, No Drugs)。針對這樣的情況,全世界先進國家都非常重視院內感染管制及抗藥性細菌的管理。
  
       手部衛生是公認預防與控制院內感染的最重要且最簡單的措施,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提出手部衛生五時機,包括:接觸病人前、執行清潔/無菌操作技術前、暴觸病人體液風險後、接觸病人後及接觸病人週遭環境後。為推廣手部衛生,WHO建議在每一個病人照護區(patient zone)皆可以方便取得酒精性乾洗手液。本院於2007年就於每間病室的門口提供酒精性乾式洗手液,洗手液使用量逐年增加,為進一步提升洗手的方便性與增加民眾洗手的機會與意願,在今年本院也在急診與門診區增設了許多的酒精性洗手液。
  
        除了提供充足的洗手設備外,為了讓醫護人員建立良好之洗手習慣及正確的洗手方法,本院定期每季進行全院性洗手競賽,以秘密客不記名方式進行。稽核人員為護理單位30人,醫師、專科護理師10人及感染管制中心6人,採直接觀察法評核洗手的執行率與正確率,每季的稽核人數皆在兩千人次以上,每季的結果都在院務會議報告。而洗手率較低的單位需進行專案改善,經過幾年的努力,現在的洗手率已有顯著地提升。在今年,本院也嘗試了記名洗手稽核,由感染科醫師直接執行,如果遇到同仁沒有洗手,當面告知並將累計結果公佈於院內網站,進一步提升同仁注意洗手的重要性。
  
        最後要提醒的是,病人會持續的把他身上的細菌傳播到他周遭的環境,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所推動的洗手五時機也強調接觸病人週遭環境後需洗手。當病人帶有抗藥性細菌,本院會執行接觸隔離,內容包括:接觸隔離病患時需戴手套、穿隔離衣、專屬的血壓計、加強環境消毒等,藉由這樣的做法,希望能減少抗藥性細菌的傳播。
  
        提升病人安全一直是本院的目標,減少感染的發生是病人安全的重點項目之一,洗手是一種最簡單但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來減少院內感染,希望在醫院提供充足且方便的洗手環境下,建立起大家洗手的習慣,讓我們的病人有個更優質的就醫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