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齡人口數逐年攀升,仰賴外籍照護者眾多,加上社會結構面改變,有越來越多的新住民在台灣落地生根,而這些人也同樣地肩負了照護家庭健康的責任。由現行大部分政府或民間機構所提供的生活教育訓練可得知,較缺少提供醫療照護等相關課程,以本院為例,即使已提供英文藥袋,但礙於語言上的關係,仍有許多非英語系外籍住民無法了解其意,而這些就要靠教育宣導來補其不足。
本院藥劑部於2009年底發表「十大不知道」用藥常識,並將其設計成互動式宣導單張,深獲民眾喜愛,在新北市勞工局及慈濟人醫會協助下,將此單張翻譯成<英、印、越、泰>等版本,搭配一行中文與一行外文的翻譯,提供藥師於外籍人士宣導活動時使用,除了能讓藥師容易上手外,也能讓新住民更方便閱讀。
活動推廣當日,藥師會依據來參與民眾在台灣的生活方式,詢問相關用藥問題,一般來說主要可分為三種形式。第一類:因為工作來台的勞工朋友,就會以單張上的服藥時間、停藥時機作為主要內容,了解是否因藥袋上的文字解釋,而有錯誤使用情形發生。第二類:擔任老人照護者,則詢問是否了解飯前飯後定義、慢性藥品是否可以隨意停藥等用藥觀念;有趣的是,大部分的外籍照護者都能正確回答問題,但卻也常無奈的告訴我們:「可是阿公阿媽很堅持要這樣吃,我跟他講這樣不行都沒有用」,讓大家聽了都直搖頭,老人家的觀念真的很不容易改。第三類:家庭主婦,因為肩負著照顧國家未來主人翁的重要性,因此除須具備一般用藥知識,藥師也會以嬰幼兒相關用藥問題為主,例如:牛奶與藥品一同泡製是否會影響藥效等,作為推廣的主要方向。
今年我們也配合「2013年度外籍與大陸配偶生活適應輔導班」課程,與瑞芳衛生所合作,利用之前宣導活動中的經驗,將課程設計成符合生活所需內容,包含:「看醫生說清楚、領到藥時對明白、藥品怎樣保存才正確、小朋友發燒了怎麼辦、水劑如何泡製」等單元,以簡單生活化的方式,配合角色扮演與手作活動,讓新住民媽媽清楚了解台灣的就醫過程與正確的用藥觀念。活動當天,參與的媽媽們雖然涵蓋各種國籍,但因為課程議題與生活相近,大家對於藥師的提問都反應熱烈,過程中也詢問及分享了許多生活中所遇到的用藥問題,讓原本生硬的用藥宣導課程,增添許多歡樂氣氛。
在幾次外籍人士宣導活動過程中可發現,台灣目前外藉配偶比例與外籍勞工人數有逐年增加趨勢,但相關外語教材仍無法符合藥師推廣使用,今年將會持續與新北市衛生局合作,以圖文版方式開發符合新住民使用手冊,讓更多民眾了解正確使用藥品的觀念,讓身處台灣寶島的每一個人都能安全用藥,常保健康。
<圖說>宣導單張分別設計成「英文、印尼文、越南文、泰文」等四種版本,提供藥師於外籍人士宣導場次時使用。

搭配戳戳樂的小活動,提升外籍民眾參與用藥安全宣導的興趣。

外籍勞工因為工作關係,常無法有機會與醫護人員接觸詢問,因此大家都會利用與藥師互動的機會,攜帶平常已經有使用的藥品,詢問藥師自己是否有正確的使用藥物。

參與活動的外籍勞工,即使假日也不忘記要帶阿嬤一起同行,並特別叮嚀藥師要告訴阿嬤正確使用藥品的觀念。

看醫生說清楚-利用角色扮演方式,以情境題讓學員了解,怎樣描述身體狀況,醫生更容易明白。

認識藥袋-利用藥袋圈選方式,讓學員可以了解台灣藥袋上的13項藥袋標示與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