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Dementia)是什麼?
  沒有人能避免因年齡增長而造成的身體老化或退化。生理狀況如此,我們的腦亦然。曾有研究失智症的大師說道,只要活的夠老,我們就逃不了失智的命運。「失智症」以前在台灣叫他癡呆症-不好聽但卻傳神。其英文Dementia 一字來自拉丁語(de- 意指「遠離」 + mens 意指「心智」)是故為「 失」「智」。
  簡單的說,如果記憶力的減退較同年齡同教育層者差,可能就要多加小心-因為即使是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也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前期。但是記憶力比年輕時期差,大部分還是屬於老年性記憶缺損(Age-Associated Memory Impairment; AAMI)-一種良性老化的健忘,並不是疾病。
  失智症(Dementia)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而不是正常的老化現象,不僅包括了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和精神症狀,例如:情緒障礙、個性改變、行為異常、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而且此種非認知功能的缺損(精神症狀),對於照護者的困擾及壓力,絕不亞於以記憶為主的認知功能障礙。
國內外發生率 
  據估計,目前全世界約有2,430萬失智症患者,每年新增460萬個案,相當於每七秒鐘有一位新增個案,而且每二十年失智人口倍增,到2020年時,全世界將有4,230萬失智症患者,2040年時將有8,110萬名患者。
  至2009年12月底,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老人口為240多萬人,佔總人口的10.63%;目前台灣失智總人口超過17萬人,失智症在社區盛行率約有近12萬位失智老人(118,606人),佔老人人口的4.8%,長照機構約3萬多名失智老人,65歲以下推估失智人口為2萬多人。以台灣人口結構老化的趨勢來看,以後失智人口比的數字一定會節節升高,不僅是政府需要重視,也是你我都需要關心的課題。
失智的症狀
  失智症最主要的症狀就是記憶喪失,我們經常會發生健忘的事情,但是失智症的健忘與一般人的健忘不同;他們的記憶喪失是持續性、漸進性而且不是偶爾才發生的。這些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或家庭的功能,有時會找不到回家的路,更嚴重的會忘記如何穿衣服、吃飯或如何洗澡。
  有時候我們很難辨別這些症狀,只是覺得不對勁,甚至認為這是正常的老化現象,或者症狀進展很慢而且要很長一段時間後才發現,病人可能會拒絕做一些事,因為他自己也覺得不太對勁。
失智症十大警訊
* 記憶減退影響到工作:一般人偶而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過一會兒或經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
*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如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自年輕即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經常走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或廚師不知如何炒菜等。
*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失智症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以替代方式說明簡單的辭彙,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
*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日,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年月、白天或晚上,在自家周圍迷路,找不到回家的路。
*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開車常撞車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借錢給陌生人;聽信廣告買大量成藥;一次吃下一周的藥量;買不新鮮的食物等。
*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對言談中抽象意涵無法理解,而有錯誤反應。日常生活操作電器如微波爐、遙控器、提款機的操作,對指示說明的意思無法理解。
* 東西擺放錯亂: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將物品放在非習慣性或不恰當的位置,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
*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一般人都會有情緒的變化,失智患者的情緒轉變較快,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情緒的改變不一定有可理解的原因。可能出現異於平常的行為,如隨地吐痰、拿店中物品卻未給錢、衣衫不整等。
* 個性改變:一般人年紀大了,性格也會有少許改變,失智患者可能會更明顯,如疑心病重、口不擇言、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
*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一般人偶而會不想做家事、不想上班工作,失智患者變得更被動,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去做了。
「偽」失智症 ?
  失智症是一種神經退化性疾病(不論是阿茲海默症、路易體失智症、巴金森失智症、額顳葉型失智症等)。需注意的是,很多疾病症狀和失智症很像,但不表示這個人得了失智症,例如:中風、憂鬱、酒精中毒、感染、賀爾蒙障礙、營養不足和腦瘤都可能有類似症狀,而這些大部分都是可以治療並改善的,所以當發現自己的親人有這些類似失智症的症狀或失智症十大警訊時,要及早就醫,讓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及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