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宮頸癌』 女性朋友可全面預防的癌症

婦產部婦科 魏銘洲主任  

『子宮頸癌』  女性朋友可全面預防的癌症(相關圖片)         民健保自1995年開始提供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免費子宮頸抹片檢查,加上六分鐘護一生之宣導下,迄今已將國人子宮頸侵襲癌之發生率及死亡率分別降低四成及五成。但依據國健局報告,2012年有669位婦女子宮頸癌死亡,仍居婦女生殖器官之致命榜首。本院最近發現一位24歲未婚女性,因腎盂發炎、發高燒及月經異常至急診求診,經會診婦產科已是子宮頸癌末期(第四期),腫瘤有八公分大,已擴散至膀胱及轉移至附近淋巴結,雖然積極化學治療及放射線療法,經過一年多,仍因遠端轉移而喪失寶貴之生命。其實子宮頸癌不但可以預防,亦可在未成為子宮頸癌之前加以診斷治療,百分之百的治癒。

子宮頸癌是什麼
       子宮頸是一個介於子宮體和陰道之間的圓柱狀構造,有一段露出到陰道之中,因此醫師以陰道擴張器﹙俗稱鴨嘴﹚打開陰道時,可以看見這一段的子宮頸口的內緣,也就是所謂的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兩種上皮細胞交界處,則正是子宮頸癌常發生的地方。一般而言,初期的子宮頸癌大都是沒有症狀不會痛的。正因為如此,使得許多人延誤了治療的時機。子宮頸癌在臨床上有癌前病變﹙pre-cancer lesion﹚和侵襲性癌症﹙invasive cancer﹚之分,大部分的侵襲性子宮頸癌是從子宮頸癌前病變經過長時間演進而成。

子宮頸癌之危險因子
* 人類乳突病毒﹙HPV﹚
        是發生子宮頸癌的主要危險因子,目前已知有上百種基因型態,其中可分為低危險性:HPV6和11型,主要造成尖頭濕疣(俗稱菜花);及高危險型:HPV16、18、31、33、39、45、51、52、56、58、59及68型等,可能感染引起子宮頸上皮細胞病變,甚至子宮頸癌,其感染途徑是經由性行為或體液接觸傳染。HPV感染子宮頸後,1年 後會自動消失,但少部分持續感染並在之後10至20年間,可發展成子宮頸癌,所以高度致癌危險性HPV感染已經被認為是發生子宮頸癌的必要因子。台灣地區早期的盛行率調查在一般族群約為9-10%,醫院門診婦女約為12-22%。 

* 女性性行為特性
        初次性交的年齡和性伴侶人數,是兩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女性初次行為的年齡過早。根據研究顯示,如以23歲以後才初次性交,罹患子宮頸癌之風險為1,小於18歲開始性行為者之風險,也是1.6倍左右,不過也有研究認為風險高達五倍以上。其原因可能是由於18歲以下的少女,子宮頸上皮細胞可能尚未發育成熟,對外來的致癌物質缺乏抵抗力所致,女性性伴侶的數目,二至五位者之風險,為只有單一性伴侶者之1.6倍,六個以上性伴侶者,風險更高達2.2倍。

* 男性性伴侶的多重性行為
本身只有單一性伴侶的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也與丈夫的性伴侶人數成正相關。一個西班牙大規模的研究指出,本身只有過一個性伴侶﹙丈夫﹚的婦女,其丈夫如果有過二至五個性伴侶,則她的子宮頸癌罹患率為一般婦女的1.5倍。如果她的丈夫有過六至十個性伴侶,她的風險為2倍。如果丈夫有過十一至二十個性伴侶,風險為7.2倍。丈夫有過二十一個以上的性伴侶,風險是9.8倍。

* 吸菸
        每天吸不到一包菸者,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為不吸菸者之1.4倍,吸一包菸者為1.5倍,吸一包菸以上者則為1.8倍,而過去吸菸如今已戒除者為1.2倍。可見不再吸菸後罹患率會降下來。台灣地區女性吸菸族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且不吸菸者吸二手菸的機會也不少。研究顯示,吸二手菸同樣會增加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

子宮頸抹片篩檢之迷思及原則
        雖然許多婦女朋友都知道子宮頸抹片篩檢可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但仍有不少女性認為做子宮頸抹片檢查會不好意思。等候時間久、工作忙、會疼痛、害怕報告異常、害怕內診等理由,甚至認為未滿30歲、還沒結婚生小孩、 年紀大、很久沒有性行為、只有單一性伴侶、子宮已經切除等原因不用做子宮頸抹片。其實,只要有過性行為之女性,不管年紀大小,就需要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一開始至少要連續三年﹙因作一次子宮頸抹片假陰性率有20%﹚,若連續三年皆正常,可改三年一次。最理想是每年做一次,以避免忘記。但未滿30歲又有性經驗之女性,可以自費方式定期做抹片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年齡沒有上限,更年期後之婦女縱使沒有性生活,仍可能因子宮頸癌之緩慢進行而發生。而做過子宮切除手術者,亦需定期作抹片檢查,若子宮頸抹片異常,則需要進一步做陰道鏡檢查,子宮頸切片或子宮頸錐狀手術以進一步診斷。

人類乳突病毒之檢查
        人類乳突病毒篩檢試驗﹙HPV Testing﹚可以偵測出高危險型的人類乳突病毒,其中子宮頸癌人類乳突狀病毒核酸檢驗試劑有15種與子宮頸癌有關的病毒探針試劑,即所謂的致癌的高危險群,其中以第16、18型最為常見,約佔七成感染率,其他如52、58、31、33型則約佔三成。年滿30歲曾有性經驗,可同時作抹片檢查與人類乳突病毒篩檢。若抹片正常但有致癌高危險病毒,則需在一年內再作此兩種檢查。若抹片檢查結果為不正常,但重要性未知的鱗狀上皮細胞﹙ASCUS﹚的異常,可進一步做病毒檢查,以判斷是否因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所發生的病變。或者是發炎所造成的異常,若有致癌高危險病毒,則需作陰道鏡檢查及切片。

子宮頸癌疫苗之施打
        HPV疫苗有兩種,分別是四價HPV疫苗,衛福部核准在9至26歲施打,用於預防第6、11、16、18型人類乳突病毒所引起的疾病。HPV第16、18型是最常見的高危險人類乳突病毒,子宮頸癌有超過70%是由HPV第16、18型所引起的。HPV第6、11型是最常見的低危險人類乳突病毒,尖性濕疣﹙菜花﹚則有90%是由HPV第6、11型所引起。另一種則是針對預防第16、18型人類乳突病毒的兩價HPV疫苗,衛福部核准在10至25歲施打。兩種疫苗目前實驗至45歲均有效。

      理論上,從沒有性經驗之女性施打子宮頸癌疫苗可以獲得疫苗保護之最大效益,但已有過性行為之女性仍可施打。不過若於接種疫苗之前即已感染疫苗所含之人類乳突病毒型別,疫苗即無法預防及治療已發生感染型別所引起之疾病。不建議懷孕及計畫懷孕之婦女施打子宮頸癌疫苗,若婦女注射後意外懷孕,則需停止注射並繼續追蹤其對孕婦及胎兒的安全性,待生產結束,再繼續施打。雖然HPV疫苗的預期可以降低65%至70%罹患子宮頸癌的風險及預防罹患外陰癌與陰道癌,降低35%至50%子宮頸癌前期病變、外陰癌前期病變、陰道癌前期病變、降低90%尖性濕疣﹙菜花﹚及降低97%人類乳突病毒第16、18型的感染,但HPV疫苗並無法完全保護所有接種者,故接種子宮頸癌疫苗並不能取代常規的子宮頸癌篩檢。接種HPV疫苗後的女性,仍需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

結論
    欲全面預防子宮頸癌。除了初步之預防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包括:避免過早性行為,避免多重性伴侶﹙兩性皆需要避免﹚,安全性行為及依醫囑接種子宮頸癌疫苗外,還需定期接受子宮頸抹片檢查或人類乳突病毒﹙HPV﹚篩檢,以早期發現子宮頸癌前病變,加以治療。則可百分之百痊癒,以避免成為子宮頸癌或進入晚期,造成不幸之悲劇。

『子宮頸癌』  女性朋友可全面預防的癌症(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