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見的疾病 談『上消化道出血』

肝膽胃腸科 李宗熙主任  

常見的疾病  談『上消化道出血』(相關圖片)  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系的急診與住院病人中相當常見的疾病,其表現是以解黑便、吐血等症狀來表現,一般俗稱為胃出血,其實其發生病變的部位可能從食道、胃到十二指腸都有可能。十二指腸以下的小腸節段、大腸、直腸與肛門的出血,就稱為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相當的多,消化性潰瘍是最常見的,胃十二指腸糜爛、胃食道靜脈瘤出血、食道裂傷、逆流性食道炎及出血性胃黏膜病變等亦不少見,其它如:腫瘤、血管性病變或是來自膽、胰道的出血是較少見到的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診斷與處置
  其診斷並不困難,一般民眾大部分都有警覺性而能將病人送醫治療。其表現有解黑便,從有腥味黑糊狀的所謂瀝青樣便到成型黑色便都有。另外有吐血,從鮮血到血塊、暗黑咖啡色嘔吐物都有。在少數大量且快速的上消化道出血時,病人亦有可能解出暗色之鮮血便,和下消化道出血的表現產生混淆。在診斷有上消化道出血後,接下來是要評估其嚴重度及作初步的處置。若是出血量多或速度快,病人就會有心跳加速、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可能會有頭昏、心悸、臉色蒼白、四肢冰冷、尿量減少及意識變化等休克的表現。在出血表現容易有吐血、大量黑便及血便的情形。如果有這樣的情況,就要儘快就醫,開始輸液補充或是輸血治療。若是有大量吐血、意識不清而有嗆到的疑慮時,就要考慮做氣管內管插管以避免氣道阻塞而窒息及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對於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診斷最重要也最常用的工具
        上消化道內視鏡,就是一般俗稱的胃鏡檢查。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不僅可以對於食道、胃、十二指腸前段的病變快速的診斷,還可以針對部分的出血病變實施內視鏡的治療,對於有懷疑的病變也可以實施切片生檢將檢體送去做病理化驗。有少數上消化道出血的病變,如腸胃道周遭的血管廔管或是來自膽、胰道的出血,可能無法經由胃鏡診斷,就需要以電腦斷層攝影或是血管攝影檢查來輔助診斷。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確認後,可以據此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有些病變需要透過內視鏡來實施止血治療,包括:內視鏡注射治療、電燒、熱探子、氬氣電漿凝固、止血夾、結紮環套圈等治療,這些治療都可以達到相當不錯的療效。只有少數病人因出血量過大、不適合內視鏡止血治療,就要選擇血管攝影術止血或是以外科手術來治療。另外若是以上消化道出血表現的病人經上述檢查或是治療後,仍然持續有出血的現象,就要考慮有小腸或是大腸出血的可能性,需要透過其它的檢查來診斷。

        上消化道出血時,通常需要禁止經口進食,此時就需要經靜脈點滴輸液補充水分及營養。ㄧ方面可以讓腸胃道休養,另一方面包括胃鏡及相關的檢查與治療都需要禁食一段時間後才可以實施。在實施完胃鏡檢查後,較嚴重的病變如高出血風險之潰瘍與胃食道靜脈瘤出血等,在接受內視鏡治療後通常需要再禁食一天左右來觀察,同時接受相關的藥物靜脈注射治療。若是沒有再出血的情形,則可以開始溫和的飲食。檢查後如果沒有嚴重性病變,臨床上也沒有出血的跡象,這時候就可以開始進食,同時使用口服的藥物治療,也可考慮及早出院。上消化道出血病人住院時間不只取決於出血本身,同時要考慮病人其它系統的疾病,如心、肺、肝臟、腎臟等慢性疾病。最近一、二十年來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療有相當長足的進步,然而其住院死亡率仍然沒有明顯的減少,這主要就是因病人的年齡增加,其合併系統慢性疾病也增加的原因。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與治療
         消化性潰瘍出血是最常見到的,大約可以占到一半的比率。依發生部位可分為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其致病機轉是胃酸及消化酵素與胃腸黏膜保護機制失衡,引發胃腸的黏膜缺損,侵蝕到其下的血管造成出血。消化性潰瘍造成的原因最重要的有胃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與致潰瘍性藥物的使用。在治療上除了以質子幫浦抑制劑的制酸治療外,胃幽門螺旋桿菌的廓清與避免使用消炎止痛藥等致潰瘍性藥物也是相當重要的議題。另外一個常見的出血原因是胃、食道靜脈瘤出血。這些病人常見於各式慢性肝炎造成的肝硬化引發門脈高壓,少部分是門脈系統阻塞造成的。這些出血病人除了需以內視鏡治療胃、食道靜脈瘤之外,還要考慮輔以藥物降低門脈壓力,有時還需以放射線導引介入治療或是外科手術治療來降低門脈的壓力。另外,對於原有之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控制與治療也是相當的重要。其它較常見的出血原因尚有食道裂傷、逆流性食道炎與胃糜爛等,這些病變的藥物治療和消化性潰瘍一樣,是以質子幫浦抑制劑為主。

上消化道出血是腸胃科與急診常見到的急症
  在嚴重度分類與適當的初步處置後,實施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可以獲得正確的診斷與執行需要的內視鏡治療。經內視鏡診斷後可以決定後續的處置及選擇適當的藥物治療。在出血病變的治療之外,這些病人常會有原有慢性系統性疾病的惡化,所以醫護人員必須要有整合性的評估與治療,才能提供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完整與妥善的照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