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發現早治療 談『乳癌化學治療』

腫瘤科暨血液科 謝佩穎醫師  

早發現早治療   談『乳癌化學治療』(相關圖片)  癌是全球女性最大的健康隱憂之一,特別是在美國和歐洲國家,乳癌發生率(每10萬人口罹患乳癌的案例數)偏高,排名位居世界前茅。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台灣女性乳癌發生率從1995年的28.46%,增加為2009年的59.91%,大幅成長110%;至於死亡率,多年來一直維持在11%左右。比較特別的是,相較於西方國家的乳癌,台灣的乳癌病人有「年輕化」的趨勢,國人乳癌診斷年齡的中位數介在45-49歲之間,遠小於西方國家的70至74歲;台灣小於四十歲以下的乳癌病人比例為百分之十六點六,美國則是百分之八。也因此,政府大力推動乳癌篩檢,目的就是希望能提醒民眾關心、重視乳癌,希望早期發現,勇敢治療。

  我在門診經常會遇到女性病人,因為不了解乳癌篩檢的重要性,導致求診時已經是晚期的疾病。更甚者是有些病人因為認為乳癌是不治之症,而有鴕鳥心態遲遲不願就醫,延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每次看到這樣的狀況,總是感到相當遺憾,唯有讓民眾多瞭解乳癌及現今乳癌治療的現況,才能讓這樣的憾事減到最少。化學治療一直是乳癌非常重要的一部份,在此特別撰文為大家介紹乳癌化學治療。

  當一個病人罹患了乳癌(切片確定為乳癌),而且經專科醫師的評估,認定病患需要化學治療,其化學治療(或簡稱化療)的目的,應可以分為三大類:
* 術前輔助性化療(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在乳房切除前所做的化學治療。目的在於縮小腫瘤,以利將來進行乳房保留手術。另外的附加目的還有,事先測試乳癌細胞對化療的敏感性。

* 術後輔助性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
        很多病患在切除乳房後,都覺得奇怪:我都已經手術完了,醫師也說開刀開得很乾淨,到底為什麼我手術後還要化學治療呢?手術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目的在於消弭身上殘存的、看不到的癌細胞,以降低未來乳癌的復發率。概念上,就好像大家為小孩子打各式各樣的預防針一樣──因為我們害怕小孩子得了某些感染症(如:日本腦炎)太嚴重了,所以寧可小孩子辛苦一點挨針作預防。術後的輔助性化療也一樣,因為害怕乳癌切掉乳房後,躲在身上某個地方的癌細胞未來還會作怪,而且作怪可能會在身上的任何一個器官,復發轉移很嚴重,所以要在手術後辛苦一點作化學治療,希望將來乳癌不會再發生。
        輔助性化療的科學證據,早從西元1970年代開始,就已經陸陸續續發表在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上,隨著化學治療一代一代的演進,40年來不斷持續降低乳癌的復發率。因此,在醫師的建議下,病患應該要勇敢地接受化學治療組合。

* 無法手術(或再手術)的乳癌,所作的和緩性化療(palliative chemotherapy)
         有的時候,乳癌病患在就醫的時候,乳癌細胞就已經擴散轉移到身體各個器官了(如肺、肝、骨頭、腦部)。或是曾經作過乳房切除的病患,在追蹤過程中,發現乳癌細胞已經離開乳房,擴散到其他的器官。這兩種狀況,都表示病患所接受的化學治療,目的在控制疾病、延長生命、改善生活品質。概念上,就好像在治療糖尿病一樣,糖尿病患者需要施打胰島素,血糖才不會太高,有生命危險;轉移性乳癌的病患,接受化學治療,才能控制疾病,和疾病和平共存。有的時候,病人會因為這個概念,消極地感覺自己在『拖』;事實上,我們的天命究竟能活多久沒有人知道,又何來的『拖』呢?在這個概念下和疾病和平共存的病人,每天的門診都有,她們可都是積極地過著每一天、每個月、每一年喔!

  最後,還要和大家分享,乳癌化學治療的兩大王牌,分別是「小紅莓」和「紫杉醇」,幾乎所有病患都可能會使用到。兩種化療都會造成明顯的掉髮,但掉髮只是一時,頭髮乃身外之物,不化療之後自然又可以長成美麗的秀髮,臨時的掉髮。本院癌友資源中心(向陽屋),還有假髮的提供,讓這一段時間讓您有更好的雍容。另外,大家害怕的嘔吐問題,隨著止吐藥物的進步,幾乎沒有病人嘔吐,可以順利地進行化學治療。

  所以,仔細地了解自身的病況,並且和醫師充份地溝通,才是順利化療的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