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腸健康嗎? 談『胃腸系統』的癌症篩檢

肝膽胃腸科 翁孟慈醫師  

胃、腸健康嗎?  談『胃腸系統』的癌症篩檢(相關圖片)  症一直是我國十大死因的首位,大腸直腸癌及胃癌即佔了癌症死亡的第三及第五名。腸胃道腫瘤在早期通常都沒有症狀,而一旦發展到後期,治療效果及預後通常不佳。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就成了腸胃道腫瘤的重要觀念。以下就胃癌及大腸直腸癌分別簡介。

  目前胃癌是全世界第四個常見的癌症,在所有癌症死亡率排名則高居第二位。在2008年全世界約有一百萬人被新診斷出有胃癌,其中四分之三是亞洲人。但胃癌的癌前黏膜病變例如: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甚至早期胃癌往往都沒有症狀,因此定期篩檢就成為早期診斷的重要方式。胃癌篩檢的包含上消化道攝影及胃內視鏡。上消化道攝影是讓受檢者先喝入顯影劑及發泡劑,使食道、胃、及十二指腸脹開並於黏膜上覆蓋一層顯影藥物,然後以X光攝影,找出是否有黏膜上的異常,間接檢查潛藏的腫瘤。至於胃內視鏡仍是胃癌篩檢的最佳工具,也是診斷胃癌(尤其是早期胃癌)的首要選擇,透過內視鏡檢查可診斷是否有慢性或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及食道炎、檢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等,常見之腸胃疾病之外,最重要的目的是發現早期癌症或其他沒有症狀的腫瘤。胃內視鏡的敏感性和特感性都很高,若再配合抹片檢查,正確診斷率可高達95%。

  大腸癌在西方世界裡是第三個最常見的癌症,但在國內的發生率則排名第一,且不論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比美國高。大腸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年齡、高熱量、高脂肪、及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本身體質容易產生息肉、家族病史、個人病史曾有卵巢、子宮、或乳房癌症的女性、運動量少、飲酒和吸菸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史(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腸炎)的患者。大部份的大腸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篩檢的目的就是希望早期發現息肉及趁早切除。目前大腸直腸癌的篩檢則有許多不同的方式,診斷的精確度與舒適度也大不相同。

大腸直腸癌的篩檢
* 糞便潛血檢查
        簡單且便宜,檢查是否有肉眼不可見的血液反應,可惜只能查出正在出血的大腸癌或大腸息肉。根據研究顯示,有接近一半的大腸癌病人用糞便潛血檢驗檢查不出來。另外糞便潛血檢驗陽性的人當中,則只有大約百分之十的人真的罹患大腸癌,而且其它疾病或食物也可能造成糞便潛血偽陽性,但近年來使用免疫方法檢測潛血,偽陽性已大為降低。因此一旦有陽性反應則建議進一步詳細檢查。

* 乙狀結腸鏡檢查
        檢查範圍主要為直腸及乙狀結腸,一般軟式乙狀結腸鏡可以檢查至肛門以上60公分的腸道。優點是灌腸後即可立即執行。缺點是只檢查了左半部分的大腸,未檢查的另外一半仍無法判定是否沒有問題。

* 全大腸鏡檢查
        在大腸鏡檢查前要做清腸準備,以避免阻礙病灶的尋找、觀察和處理。在檢查前一天需先空腹禁食,吃瀉藥以排出大腸內含的糞便。可提供全部大腸及直腸完整的檢查。利用內視鏡系統進入腸道內,如果發現息肉或是腫瘤,還能立刻執行息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驗室作進一步化驗,大腸鏡篩檢已被證明可有效降低七成大腸癌發生率。大腸鏡檢查可能會不舒服,大多數情況為輕微疼痛或是腹脹的感覺,一般人都可以忍受。但腸子較彎曲或是腸道神經較為敏感的人可能會很不舒服,這些人可以在安排檢查時選擇「麻醉無痛性大腸鏡檢查」。無痛內視鏡檢查是由麻醉科醫師於大腸鏡檢查前先評估心肺等機能及相關的麻醉風險,並於內視鏡檢查時給予適量的麻醉鎮靜藥物,受檢者在睡著的情況下完成檢查,檢查完後也很快就恢復意識,既安全又舒適。

* 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是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
     經由肛門灌入大腸,再利用X光攝影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對於大腸癌的偵測率敏感度約八至九成,但比較小的息肉只有七成,偵測效果仍是大腸鏡優於下消化道鋇劑攝影。此外,鋇劑攝影發現病灶後仍需大腸鏡檢查以確定診斷。

  目前國民健康局提供50歲以上國人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篩檢建議。亞洲國家如日本及韓國建議40歲後該接受胃鏡篩檢,另有胃癌危險因子者,例如:1.曾得過胃癌接受手術切除者;2.有胃癌家族史;3.接受胃切除手術病史;4.萎縮性胃炎或胃黏膜腸化生者,須定期接受胃鏡檢查。大腸癌方面,美國研究建議50歲後該接受大腸癌篩檢,有大腸癌危險因子者,例如: 1.曾罹患大腸瘜肉,建議三年內複檢大腸鏡一次;2.有發炎性腸道疾病超過八年病史的患者每年或每兩年檢查大腸鏡一次;3.曾罹患卵巢、子宮、或乳房癌症的女性,從四十歲開始每五年檢查大腸鏡一次;4.已罹患大腸癌的個人,在手術後一年內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次,以後至少每三年應接受大腸鏡檢查一次;5.一等血親已罹患大腸癌,則建議四十歲以前應檢查大腸鏡一次。以後每五年檢查大腸鏡一次。另外有特殊飲食習慣、或經濟能力許可的民眾,也可考慮提早接受第一次腸胃道篩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