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來勢洶洶

心臟內科 邱昱偉醫師  

『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來勢洶洶  (相關圖片)        臟病已經成為現代人最常見的文明病之一,占國人死因的比例也日漸增加,同時有年輕化的趨勢。成人心臟病最常見的是冠狀動脈狹窄及阻塞,臨床上稱此類疾病為冠狀動脈疾病,也就是俗稱的冠心症。以往冠狀動脈疾病多在45歲以上的男性發生,現在35歲以上就必需注意有血管阻塞的可能。冠狀動脈疾病起因於供血至心臟的冠狀動脈管壁因抽菸、高血壓、高血糖等問題而受損,之後過多脂肪沉積在冠狀動脈管壁內,造成冠狀動脈粥狀硬化,使得冠狀動脈管壁逐漸狹窄,影響心臟血流供應,而形成缺血性心臟病。此症狀初期可能僅是運動時略感胸悶不適,休息即可恢復,心臟機能也無異常。但當症狀越來越糟,心臟正常功能會逐漸受到影響,甚至造成心臟肌肉的壞死,產生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疾病。最嚴三成。由於心臟病常常來勢洶洶,既突然又往往對患者生命造成立即威脅,甚至約有6成心肌梗塞患者在發病前毫無症狀,第一次感到不適就以心肌梗塞為表現,造成許多令人措手不及的遺憾。大家都擔心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的發生,但臨床上在未發病前常難以診斷。

心肌梗塞或心因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 心臟病往往是「陣發性」而沒有明顯的誘因或預警
  病人可能原本已有冠狀動脈粥狀硬化的變化,但通常要變化至50%以上的血管狹窄才有症狀,因此病人本身毫無感覺。但即使血管狹窄程度不嚴重,在突發的刺激下可能使原本穩定的血管斑塊破裂,誘發大量血栓產生進而急速阻塞血管導致心肌梗塞。在心肌梗塞未發作前一般的心電圖檢查並不一定有異狀,即使有異狀也不能完全預測病人是否會急性發作,甚至預測何時會發作。

* 心臟病的種類五花八門
  一般常見的症狀如胸悶、氣喘也不是心臟病獨有,即使醫療專業人員也不容易弄清楚。「預防勝於治療」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實際在生活上要達到飲食均衡口味清淡、少油少鹹少甜、適當運動、戒菸少酒、生活規律避免情緒過度起伏等往往做不到。若能及早知道,增加警覺心、及早預防對健康大有助益。隨著醫學進步,心臟疾病的檢查、診斷與治療也有突破性的發展。心臟健康檢查的最大意義是對外表健康、無明顯症狀但具一定疾病風險的人群篩檢冠狀動脈疾病,以便早期發現高危險群,並給予進一步的檢查與治療以降低發病風險。但由於許多心臟病在休息狀態下不發作,靜態或休息狀態下所作的檢查所得資料有限,因此一般的健檢如抽血檢驗,靜態心電圖和胸部X光檢查不容易檢查出心臟病。有些進一步的運動檢查伴隨些微風險,需要心臟專科醫師在場監控、執行、判讀,非一般院所可執行。同時精密的心臟病檢查除使用精密儀器外也需一定能力及經驗的醫師執行及判讀才能增加臨床可信度。此類高階心臟健檢常無健保給付、所需費用較高。但在疾病診斷的準確度上大大提升,優於一般健檢。

  一般而言,男性35歲、女性45歲以上應該要定期檢查心臟疾病的危險因子,如腰圍、體重、血壓、血糖、膽固醇及血脂肪。對高危險族群:包含男性45歲、女性55歲以上或停經後、本身已有心臟疾病、直系親屬男性在55歲之前或直系親屬女性在65歲之前曾發生心臟疾病、抽菸、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可考慮安排高階心臟健檢。 我們可以將心臟疾病的評估,可分為結構上的檢查及功能上的分析兩大類:結構上的檢查包含心臟的大小;有無瓣膜病變、先天性心臟病;冠狀動脈有無狹窄阻塞等。功能上的分析包含心臟收縮力;血管硬化度及心肌病變程度。

心臟疾病相關常見檢查
* 運動心電圖
       跑步機上跑步給予心臟負荷,同時記錄心電圖變化。除評估心肺功能外,若有冠狀動脈狹窄心電圖可能會出現缺氧性變化或心律不整,一般檢查準確度可達70%。

* 心臟超音波
   為非侵襲性檢查,安全性高。可評估心臟大小結構、瓣膜病變有無及功能、先天性心臟病有無及心室收縮功能。雖然超音波檢查無法直接看到冠狀動脈有無狹窄,但若有局部或全面的心臟功能異常則可能具有冠狀動脈疾病。

* 頸動脈超音波檢查
為非侵襲性檢查,安全性高。以超音波探頭於頸動脈及脊椎動脈做掃描直接
測量血管內膜厚度及斑塊大小,做篩檢動脈硬化或腦中風風險評估。

* 周邊動脈硬化檢查
   為非侵襲性檢查,安全性高。請受試者平躺於檢查床,測量下肢與上肢的收縮壓比值;如果下肢與上肢的收縮壓比值低於0.9代表該下肢動脈有阻塞。可做為血管硬化評估。

* 非侵入性動脈硬化檢測儀
  為非侵襲性檢查,安全性高。請受試者平躺於檢查床,利用上下肢脈搏到達的時間差測量主動脈波進行的速度,主動脈波的進行速度越快代表動脈硬化程度越高。

* 核子醫學心臟灌注掃瞄檢查
  注射放射性同位素後進行心臟掃瞄,比較心臟休息狀態及負荷狀態的差別,可以判斷左心室收縮的功能、冠狀動脈血流狀況及心臟肌肉活性。若冠狀動脈狹窄至70%以上,2次心臟掃描的圖像將出現缺氧變化,對於狹心症、心肌梗塞的診斷有幫忙。輻射劑量約150張胸部X光片,但其準確度高。

* 高速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
  注射顯影劑後進行心臟電腦斷層掃瞄,直接測量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輻射劑量約30至150張胸部X光片,顯影劑過敏休克風險約10萬分之1。此檢查準確度高,偵測狹窄程度大於50%管徑的粥狀硬化斑塊的敏感度為99%,陰性預測值高達100%,因此可作為侵入性血管攝影外的另一選擇。

* 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電腦斷層攝影
  不需注射顯影劑以電腦斷層掃瞄心臟偵測冠狀動脈鈣化指數。因不需注射顯影劑對腎臟負擔較低,輻射劑量也比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少。雖然無法直接測量冠狀動脈阻塞狀態,但可以鈣化指數評估危險性。鈣化指數0分,表示未在冠狀動脈發現鈣化的斑塊,冠狀動脈有顯著狹窄的機會也非常低(6%)。分數介於0分到100分之間,則重度以上(?70%)狹窄的機會是5%。若分數介於100到400分之間,則中度以上為59%,重度以上為22%。如果大於400分,則中度以上是79%,重度以上是33%。

  整體而言,對於懷疑有冠狀動脈疾病的人,可以安排基本靜態心電圖篩檢,再安排運動心電圖、核子醫學掃描或冠狀動脈鈣化指數電腦斷層攝影做為進一步評估。如需確定血管狹窄程度再接受高速電腦斷層冠狀動脈血管攝影。對於懷疑心衰竭病人可安排心臟超音波檢查評估心臟型態及功能。對於周邊血管或動脈硬化有疑慮可安排頸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檢查或非侵入性動脈硬化檢測儀評估。所有精密的心臟病的檢查不僅需要高功能的硬體,也需專業人士做檢查的執行、資料分析及後續追蹤。一旦發現問題應及早就醫處理。本院有堅強的心臟醫療團隊可以立即做後續的處理,提供最完全的照顧。不論目前有無心臟問題;飲食控制、生活型態控制、適當運動仍是常保健康的不二法門,也是每一個人一輩子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