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看看這個情境:年關將近,小花與媽媽在家裡年終大掃除。掃著掃著…花媽說話了:「咦!床頭櫃上還擺著上次感冒看病沒吃完的藥跟感冒糖漿!算了,待會整理整理倒進馬桶沖掉!」,整理櫃子的小花也開口:「媽!之前阿姨從美國買回來送給爺爺吃的保健品過期了啦!聽說很有效,好可惜喔!爺爺吃沒幾次就擱著,我們都忘記有這罐藥了!」。以上情況相信你我都曾經遇到,究竟過期、沒吃完或是不再需要的藥物或保健食品,該如何處理才好呢? 接下來與您分享幾個常見的錯誤作法與正確觀念。
錯誤作法一 倒入水槽或馬桶,方便又順手
喝剩的藥水倒入水槽或馬桶,嘩啦啦沖光光,眼不見為淨。殊不知一時方便,卻是後患無窮! 藥品隨著廢水進入下水道,會污染河川水源與土壤生態,根據藥師公會全聯會委託學者研究發現,國內河川、地下水及飲用水含抗生素、止痛藥等藥品濃度,高於國外數倍。以抗生素來說,可能會讓環境中的細菌產生抗藥性,甚至會經由地球的水循環系統與生物鏈,間接毒害我們自己與家人的身體健康!
錯誤作法二 有備無患,先保留等下次生病再來吃
看病跑醫院或診所好浪費時間,反正每次感冒的症狀都差不多,上次沒吃完的藥先留下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是錯誤的作法!藥品若存放過久,可能會變質或過期,或因為保存方法不當而失去藥效。此外,每次生病的成因不見得相同,未經醫師縝密診斷自行服用藥品,很可能不單是「藥到病沒除」,若發生始料未及的副作用,反而會讓自己傷身、傷心又傷財!
錯誤作法三 呷好逗相報,吃不完分贈親友免浪費
難得出國一趟,少不了買個三五種當地特有的藥材或健康食品,回國送禮自用兩相宜,然而這些產品往往缺乏中文說明,易造成錯誤使用;此外,某些在國外藥妝店購買的外用藥膏成份,在台灣的藥品分級為需經醫師處方才可使用的處方藥,若自行購買使用,長期下來可能對皮膚產生傷害。其實每個人的體質跟身體狀況都不一樣,自己吃了覺得合適,不一定適合他人,萬一親友吃了沒達到預期藥效,反而受到傷害,這種好心變壞意的作法,得不償失!所以一定要記得「自己的藥自己吃,別把藥品當禮物」,不要隨意轉送自己的藥給別人使用!
正確作法 廢棄藥物大清倉,藥品檢收好環保
早在2000年,衛生署(現更名為衛生福利部)就公告了「藥物回收作業實施要點」,鼓勵民眾可將家中的廢棄藥品送至全台各地的藥物回收站回收,不要任意棄置或丟棄。多年來經過政府及媒體大力宣導,「藥物要回收」的良好觀念已深植人心。其實目前國內許多縣市已採用焚化爐高溫焚燒方式處理垃圾,燃燒溫度已足以處理一般藥品,民眾可將家中的廢棄藥品先分類處理,將藥物密封好後隨垃圾車丟棄,如以下圖文所示。

1. 準備一個可封口夾鏈袋,少許舊報紙、使用過的擦手紙或茶葉等吸水材料。

2. 若有藥水,先將藥水倒入夾鏈袋內,沖過藥水罐的水也要倒入,有不要的藥膏也可同時擠入,清洗後的藥瓶可供資源回收。

3.放入報紙、使用過的擦手紙或茶葉以吸收藥液。

4.將膠囊、藥錠倒入或自鋁箔片將藥錠剝入夾鏈袋中,剩下的鋁箔片依照一般廢棄物處理。

5.將夾鏈袋中的空氣盡量排出,之後將袋口封妥,以防止藥品在清理運送的過程中掉出,最後將夾鏈袋放入一般垃圾之垃圾袋中,交由垃圾車清運即可。
若居住縣市採掩埋法處理垃圾,則請將藥品直接拿回當地藥局或藥物回收站;另一方面,如部分抗生素、癌症藥、荷爾蒙、抗癲癇藥品等具環境毒性藥品,或無法確認藥品用途時,亦請帶回藥局或各地之藥物回收站檢收。
許多人老抱怨健保費不斷調漲,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根據統計,藥品回收的原因,除了藥品本身變質或過期等因素,少數民眾的服藥觀念仍是有待加強,像是自行減量、提早停藥、愛逛醫院重覆領藥甚至是未依照正確服用方式吃藥等,不僅影響用藥安全,更浪費健保資源,到頭來是我們自己浪費了自己的錢!希望前述的錯誤作法會成為過時觀念,大家都能成為「藥品檢收不亂丟,人人有責愛地球」的高水準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