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172期
  • 2014年3月

國際醫療『蒙古友邦援助』

婦產部 吳文毅醫師  

國際醫療『蒙古友邦援助』(相關圖片)

        院為衛生福利部評定之醫學中心,既為國家第一等級醫院之一,必定需配合國家衛生政策,肩負社會責任。醫策會所訂定醫學中心五大任務之一,就是配合政府政策,執行國際醫療援助,與本院的宗旨也不謀而合。因此本院於2013年10月至12月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國際醫療蒙古友邦援助計畫。

       蒙古人民共和國所在地為中亞,被中、俄兩國包圍的一個亞洲內陸國家,過去曾為中國領土,後來在前蘇聯協助下於1924年獨立,施行社會主義,曾長期受前蘇聯的協助與控制。1991年12月蘇聯解體,蘇聯不再對蒙古協助與控制,蒙古展開對政治民主以及經濟自由的變革,約到90年代末,才建立起獨立民主制度,並轉型為市場經濟。我國政府在國民黨主政時代,並不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直到2002年民主進步黨主政時代,雙方才互設辦事處。蒙古人民共和國土地為台灣34倍大,人口只有台灣的七分之一約三百萬人,人均國民所得也約為台灣的七分之一(3627美元),首都為烏蘭巴托市(舊名為庫倫),全國有一半人口住在首都。

  此次前去支援的是位於首都的First Maternity Hospital,是一個240床的婦產科公立醫院,每個月平均要接生1,000個寶寶,蒙古因為地廣人稀,國家也鼓勵生育,每個家庭平均都有3、4個小孩,所以產房的工作量是非常驚人的,每天平均都要接生30到40個新生兒,蒙古的醫療體制承襲於前蘇聯(醫學院的教科書也是蒙古文與俄文),一般孕婦產檢是在家庭醫師診所產檢,高危險妊娠產婦才會轉到醫院產檢,但是產檢醫師只專門負責看產檢,接生大多數是由助產士接生,產道傷口再由醫師縫合,若是需剖腹產也有專門的醫師負責剖腹產手術,所以產檢、接生、產後病房都是不同的醫師負責照顧,比較像一個現代化工廠一條龍的作法,優點是所有婦產科醫師都是輪班制,婦產科醫師時間到就下班,即使有尚未生產的待產孕婦也是交給下一班醫師接續照顧,優點是婦產科醫師不需要下班後或三更半夜還要返院接生,也不會有醫師門診到一半又要跑去接生的情況,缺點是醫師與病人之間的關係普遍冷淡,產婦與醫師都是第一次見面,因為可能是甲醫師產檢,入院待產是乙醫師負責,最後接生是丙助產士,產道傷口縫合是丁醫師,產後照顧到出院又是戊醫師負責的有趣現象。也因為這種工廠式一條龍的作法,才可以承接如此大量的生產產婦,另外因為產婦太多,一個產房房間內有八到十床的產台在同一房間,當然也有可能同時在生產,這在現今重視個人化與隱私的台灣,幾乎是不可思議的情況。
  
  我與蒙古醫師合作開了四台剖腹產手術,手術方法其實大同小異,只是他們的設備沒有台灣那麼好,很多東西都是湊合著用,比如說產房及產房手術室都沒有中央供應的氧氣,只有移動式氧氣濃縮機,雖然每個月接生一千個新生兒,但是只有九台保溫箱與兩台呼吸器,31週以下的早產兒幾乎沒有存活的機會,早產兒照護設備嚴重不足。公立醫院根本沒有經費做設備採購,因為在這個人均國民所得只有幾千美元的國家,政府投資在醫療衛生方面的預算是少的可憐。
  
  婦科手術方面,大多是剖腹式手術,內視鏡微創手術才剛起步,可以執行手術的醫師不多,設備器械方面也不足。骨盆重建與婦女泌尿方面,只能執行傳統陰道手術,沒有相關婦女泌尿的檢查設備也無法執行手術。不孕症方面也沒有專精的醫師與醫療設備。
  
  整體來說,在這個人均國民所得只有幾千美元的國家,醫療衛生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如果有更多的經費與更多的人力與時間,本院一定能對於蒙古的醫療衛生給予最大的協助。


國際醫療『蒙古友邦援助』(相關圖片)

 

 

蒙古First Maternity Hospital醫院院徽

 

 

國際醫療『蒙古友邦援助』(相關圖片)

 

 

蒙古第一婦幼醫院的醫療人員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