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臟震波』 現生機 

心臟血管內科 林恆旭醫師  

『心臟震波』 現生機 (相關圖片)        年台灣經濟發展快速,民眾生活逐漸傾向西方模式的飲食習慣與生活方式,使得心血管疾病比例日益增加。此外,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伴隨年齡增長而來的身體各器官系統(尤其是心血管系統)的老化問題接踵而至,造成的醫療照護支出及社會成本逐年快速增加,目前心血管相關疾病已成為我國十大死因及健保就診人數之大宗,付出之醫療及社會相關成本也日益水漲船高。

  一般冠心病(即心血管阻塞)病人常見的治療方式除了藥物治療外,還有心臟內科的心導管手術,利用氣球擴張或置放金屬支架來打通阻塞的血管,或是較為嚴重的患者可以選擇接受心臟外科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病患可依不同的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儘管上述治療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無論是經驗或技術上都已經相當成熟,但目前仍有約百分之十的冠心病病患(特別是合併有糖尿病患者),因冠狀動脈已產生瀰漫性病變,甚至部分病人的身體情況不佳,害怕手術帶來的相關併發症,並不完全適宜接受外科繞道手術或心導管手術治療,只能靠僅有的藥物來減緩心絞痛的發生,這些患者是目前冠心病族群中最缺乏醫療資源,也是治療上最棘手的一群,這類病患明白藥物已不能完全解決自己的心臟問題,所以每天活在高度警戒的環境中,生活品質也因此大受影響。

「心血管爛爛的,不能縫不能補,心臟跳到都快喘不過氣來了,怎麼辦? 」
「當醫生宣布不能再動心導管和繞道手術時,心情馬上降到谷底!」

  黃先生近年來因反覆胸悶至心臟科門診求診,經心導管確診為嚴重冠狀動脈阻塞,前後接受過三次心導管手術均無法順利打通病灶,考慮到繞道手術的風險又相當畏懼,本以為未來只能靠藥物治療。因緣際會之下,輾轉轉介至本院接受心臟體外震波治療,沒想到症狀於治療後一個月左右開始出現改善,在完成九週療程及藥物持續治療下,除了症狀明顯改善外,後續追蹤的核子醫學心臟灌注掃描以及心電圖均顯示心肌缺氧以及心律不整有顯著進步,大大減輕了冠心病為生活帶來的不安。

  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是透過一種高頻率的聲波,和用於治療泌尿道結石的震波類似,但能量約只有泌尿科使用的1/10、促進骨癒合震波的1/4,也因為臨床上發現較低能量的震波可以增進骨頭或傷口癒合,才轉而朝治療冠心病發展。透過體外震波的刺激,如「體外按摩心臟」般,經由心臟超音波指引,以每平方毫米0.09毫焦耳的震波能量釋出,讓心臟產生新生的細小血管,進而改善心肌血流的灌注,減少心絞痛或心臟衰竭的發生。「心臟可比擬做水田,主渠道不通,讓小渠道去灌溉,一樣可以有足夠的血流量」。目前體外心臟震波初步治療對象鎖定為無法接受開刀或被醫師宣判無法動手術的患者,每次完整療程約1個小時,1療程每星期3次,每1個月1療程,共進行9次。因整體治療過程是透過心臟超音波定位,採體外震波方式,所以毋須開刀,也不用住院,只要定期回診即可。對於無法開刀或懼怕心導管及手術的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台灣方面,也在去年通過衛福部核可後正式引進,唯目前健保局尚未核准給付這種新的治療方式,所以必須自費接受治療。

  雖然心臟震波治療方式比起傳統心導管或心臟繞道手術更為簡便,但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這種治療方式。如患者有心臟內血栓或急性心內膜炎、心肌炎等等,都不適合心臟震波的治療。必須經過心臟專科醫師為患者完整檢查並評估狀況後,方能決定採用何種治療方式。此外,患者必須認知,不論接受何種治療,治療後如不節制飲食、不運動,或者繼續抽菸,血管再度狹窄的可能性還是很高。遵從醫師指示、定時服藥、定期回診、定期量血壓及追蹤血糖、膽固醇,並配合生活作息調整來減少冠心病危險因子,才能讓治療的效果更顯著,也才是維護心臟健康的根本之道。

『心臟震波』 現生機 (相關圖片)

 

 

體外心臟震波治療情況

 

 

 

『心臟震波』 現生機 (相關圖片)
 

心臟體外震波治療成果之發表記者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