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常在聽到新聞或報章雜誌提到「幹細胞」這個名詞,現在就讓我們來聊聊何謂「造血幹細胞移植」。其實傳統的骨髓移植就是所謂的造血幹細胞移植,主要是藉由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來治療病患。造血幹細胞的主要功能在於「分化」,可分化成人類的白血球、紅血球與血小板,進而重新建立造血系統。
造血幹細胞移植簡單來說分成三個步驟
* 先收集乾淨的造血幹細胞。
* 接著讓病患進行超高劑量的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
* 最後再將之前收集的造血幹細胞回輸到病人身體,讓被超高劑量化學治療所破壞的造血系統,藉由拯救性回輸的造血幹細胞重建造血功能。
第二階段的超高劑量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主要有兩個功能
* 將骨髓清出一個空間,讓新的造血幹細胞有生長的地方。
* 則可殲滅體內的頑固型癌細胞,達到控制癌症的效果。所以造血幹細胞移植,就是一個「先進行破壞,接著再完成建設的醫療」的移植技術。
何謂自體移植與異體移植?
  根據造血幹細胞的來源,可分成二種移植。造血幹細胞來自病人本身的叫做「自體移植」,來自別人的身上則稱為「異體移植」。自體移植的成功率高、副作用少、沒有排斥的問題。自體移植的缺點則是有可能收集到受癌細胞污染的造血細胞,在回輸到身體後,還是發生癌症復發。異體移植則因為有排斥的問題,所以成功率較低一些(約七成五),副作用較多,如免疫抑制劑的使用,造成抵抗力變差,因此很容易受到感染等問題。但異體移植的好處則在多了一個免疫治療,因為重新長出來的造血免疫細胞,會去攻擊病人體內殘存的癌細胞,進而來治癒病人的疾病。
那麼如何確定誰的造血幹細胞與病人吻合呢?
  並不是只靠血型來配對,而是藉由檢查人類白血球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來確定是否吻合。通常會先找旁系血親(如:兄弟姊妹)來做配對,符合的機率會比較高。直系親屬配對(如:小孩或父母)則大都只符合一半,進行移植配對成功的機率較低。目前在台灣,我們可以與慈濟骨髓庫聯絡尋求幫忙,尋找人類白血球抗原的捐贈者,目前找到符合配對的機會將近有四成。再者也可以藉由臍帶血的配對來進行造血幹細胞的移植,可是受限於目前的醫療科技,會侷限於臍帶血中的幹細胞的數量,所以目前通常只使用在小朋友身上。使用在成人身上的移植則需要兩個單位的量才足夠。所以造血幹細胞的來源可以來自人類本身的臍帶血、骨髓或周邊血液。
造血幹細胞移植技術可以治療什麼病? 
  造血幹細胞的適應症主要可分為惡性的血液癌症與造血功能不良二大類。異體移植可運用在:血癌、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嚴重型再生不良性貧血,重度海洋性貧血等疾病。自體移植則可運用在惡性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與少數的固態腫瘤等疾病。通常異體移植需要時間來進行配對,也有可能遇到配對到的捐贈者無法捐髓。自體移植雖不用配對,但因病人進行過多次的化學治療,仍有可能遇到無法收集足夠的造血幹細胞的狀況。所以要完成一例幹細胞移植,真的非常需要大眾的幫助與配合。
本院的現況為何?能夠幫助這類病友嗎? 
  本院是新北市唯一的醫學中心,需肩負起照顧相關急難症的特殊病人,善盡社會責任。本院在朱樹勳院長的支持下,在2004年興建骨髓移植專用之隔離病房,2006年底第一次成功收集病人的造血幹細胞,2007年完成首例新北市的造血幹細胞移植。2008年則完成亞洲首例,結合導航式螺旋刀進行全骨髓放射線治療的造血幹細胞移植,現在這位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仍然存活,還在中部過著悠閒的山居生活。從2007年到今年4月,本院一共進行35例的造血幹細胞移植。其中男性與女性病患分別為六比四。根據本院的骨髓移植總數,異體移植佔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為自體移植。而異體移植的捐贈者約有三分之二來自兄弟姊妹,其餘的則是來自慈濟骨髓庫。移植的病人中,三分之一是惡性淋巴癌,三分之一是多發性骨髓瘤,其餘的三分之一則是血癌與再生不良性貧血。移植病患的年齡層大多在45到65歲之間,目前有77%的病人仍存活,而三年的存活率約75%(遠高於全國骨髓移植三年的存活率57%)。
先破壞,再建設的造血幹細胞移植
  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藉由充分運用團隊合作,期待服務更多需要骨髓移植的新北市居民,達成在地醫療的目標。其次,持續提升醫療團隊的品質,積極參與國外與國內的醫學會。與國際接軌,鼓勵醫師出國進修學習新的臍帶血與迷你移植,期盼日後能照顧更多需要移植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