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在全世界的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七位。在美國佔頭頸癌中的發生率約為30%。而在台灣的發生率約為每十萬人中有二十位,佔頭頸癌中的發生率約為35%。第三、四期患者之五年存活率依照政府統計資料分別約為52%-33%。
造成口腔癌的原因
  根據研究統計,口腔癌與抽菸、喝酒及嚼檳榔有絕對的關係。抽菸、喝酒及嚼檳榔同時使用的患者與正常人相比,增加了約123%得口腔癌的機會。故口腔癌不僅是世界常見的癌症之一,更需注意的是在台灣逐年上升的發生率。
口腔癌的診斷
  當口腔癌一旦確定診斷後,其中一項重要的治療目標便是局部復發率的控制。傳統上對局部侵襲性口腔癌患者而言,手術合併放射線與化學治療,在治療效果上與單獨使用手術、放射線治療或化學治療相比,會有更有效的控制與更佳的存活機會。故對口腔癌的患者而言,手術合併術後同步性放化療是一個有利的選擇。
本院口腔癌利用導航螺旋刀治療之長期結果
  目前針對頭頸部治療中,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IMRT)是多數醫院所採用的治療技術,主要在於IMRT可提供較傳統更好的腫瘤順形治療與降低重要器官的傷害。本院目前擁有導航螺旋刀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根據本院統計資料,導航螺旋刀比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技術能提供更好的腫瘤順形度治療。由於口腔癌特殊的位置與導航螺旋刀的特性,故導航螺旋刀更適合運用在此類頭頸癌的患者身上。
        本院自2006年引進導航螺旋刀至今,已有許多患者接受導航螺旋刀的治療。本院統計口腔癌患者這八年來接受導航螺旋刀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的存活率、無罹病存活率、局部控制率與無轉移存活率,初步的結果為:5年存活率(OS)為87%比48%、無罹病存活率(DFS)為74%比39%、局部與淋巴區域控制率(LRPFS)為70%比50% 、局部控制率(LRPFS)為85%比58%。
  
  因放射線治療總時間小於8星期內,會有較好的存活與局部控制率,當我們比較導航螺旋刀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接受導航螺旋刀的患者,約近9成的患者可在8星期內完成放射線治療,而接受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在8周內完成的比例僅為68%。此現象也反應在接受導航螺旋刀的患者比接受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的患者,有較好的存活率與局部控制率。
  
  當發生三級(Grade III)以上的嚴重放射性皮膚炎(Dermatitis),病人多需休息,等皮膚復原再繼續治療,結果往往拖長治療時間而降低了日後的控制率。在我們觀察中,發生三級以上的嚴重放射性皮膚炎在接受導航螺旋刀治療的患者約為9%,而接受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則為20%。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比較,接受導航螺旋刀的治療,可有效降低嚴重放射性皮膚炎的發生率約一倍以上。而使多數患者皆可在要求的時間內完成放射線治療。
  
  此外,在治療中若體重下降達原體重的20%,病人發生感染、敗血性休克的機會將大大增加。在我們觀察中,在治療中發生體重下降達原體重的20%的人數,在接受導航螺旋刀治療的患者約為15%,而接受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則為34%。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比較,接受導航螺旋刀的治療,可有效降低治療中體重嚴重下降的發生率約一倍以上。進而降低病人發生感染、敗血性休克的機會。
  
  本院初步的結果顯示,在口腔癌患者手術後的治療,導航螺旋刀與強度調控放射線治療相比,導航螺旋刀獲得了令人鼓舞的初步結果,不僅提升局部控制率,更降低治療中所產生的副作用,進而降低治療中斷、感染、重複住院的機率而提升病患存活的機率。
  
  
圖一、本院口腔癌患者使用導航螺旋刀與強度調控治療之存活率。
  
  
  
  
  
  
  
  
  
  
  
  
  
  
  
  
圖二、本院口腔癌患者使用導航螺旋刀雨強度調控治療之局部控制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