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血液癌症?
  血液癌症主要可分為三大類:血癌、淋巴癌與多發性骨髓瘤。而這類癌症每年的發生率依據目前最新的台灣癌症登記資料庫來看,血癌一年發生兩千位病患,淋巴癌一年約新診斷三千位病患,多發性骨髓瘤每年約新診斷五百位病人。淋巴癌與血癌的死亡率則分別是男性與女性癌症的第九名與第十名。全部血液的癌症雖只佔不到全部癌症病患的十分之一(每年新診斷癌症病患約九萬人),但是他們卻常常無聲無息地就發生了,也是不可忽視的一群疾病。這些血液癌症的發生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暴露有機溶劑(甲苯),暴露於過量放射線的環境中,之前有接受過化學治療,染色體的突變,病毒的感染(EBV,HTLV)等因素。可是與上述這些因素有關的病人卻又只佔5%,其餘致病原因仍未明。因此,適當的健檢與健康且規律的生活作息,才是預防與診斷血液癌症的不二法門。
標靶治療的開創
  這幾年引起癌症病人注意的「標靶治療」始祖,不是來自治療肺癌的「艾瑞沙」,也不是乳癌的「賀癌平」,而是來自治療慢性骨髓性血癌的「基力克」與B細胞淋巴癌的「莫須瘤」。這些標靶治療的藥物,大幅改善治療的效果,也明顯減低傳統化學治療的副作用。近年來新一代標靶治療藥物的開發後,慢性骨髓性血癌就只需要用吃藥來控制,不再如古早年代病人需要注射化療產生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就像一般糖尿病及高血壓病患這種慢性病一般,甚至還有機會治癒。
血癌的區分
  血癌可分為四大類:急性骨髓性血癌,急性淋巴性血癌,慢性骨髓性血癌與慢性淋巴性血癌。成年人最常見的是急性骨髓性血癌,而小朋友最常見的則是急性淋巴性血癌。臨床上大多是發生反覆的感染與發燒,送到急診做了血液檢查後才發現白血球過多,血液中出現過多的芽細胞,進而診斷得了血癌。這些病人血液的檢查中也會發現正常的血球變少了,發生貧血與血小板偏低的狀況,所以病人也會容易頭暈,喘與流血。接著醫師會進行骨髓檢查,了解病人是哪一種血癌,才能對症下藥。這幾年也發現病人的染色體會發生突變,而突變的種類會影響治療的預後,所以在骨髓檢查三週後,醫師也會依據染色體的結果,來幫病人決定進行單純的化學治療或進行「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原則上,急性血癌都是使用注射的化學治療,治療期間約莫半年,副作用就是會較嚴重,特別是「白血球低下的發燒」,容易發生敗血性休克,進而造成生命的危險。若是診斷為慢性血癌,現在大多是使用口服藥物,就能達到良好的控制。其中的慢性骨髓性血癌則有標靶治療藥物可供服用,因為這些標靶治療藥物可以壓制癌細胞中「費城染色體」所製造的異常蛋白,進而殺死癌細胞。
淋巴癌的區分
       淋巴癌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癌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又可分為B細胞與T/NK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癌佔了其中的百分之九十,其中又以B細胞淋巴癌佔多數。淋巴癌的發生常發現淋巴腫大(脖子,腋下與腹股溝是最容易發現淋巴結腫大),體重下降,沒有原因的發燒與夜間盜汗。這些腫大的淋巴結摸起來硬硬的,不太會痛,也挪不動,若又加上之前的症狀,就建議到醫院進行切片檢查。在經由切片診斷淋巴癌之後,醫師會進行骨髓檢查與全身電腦斷層掃瞄來了解癌細胞擴散的範圍,進而了解淋巴癌的分期,有些特殊的個案也會藉由正子攝影(PET scan)來更精準得知癌症的位置。淋巴癌的治療不是藉由手術切除,而是進行六個療程的化學治療。這種癌症對化學治療的反應很好,即使是第四期的病患,仍然有治癒的機會,特別是B細胞淋巴癌若加上標靶治療藥物「莫須瘤」,控制的效果也能夠大大的提升。甚至有些經傳統化學治療後而復發的病人,也可經由「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來治癒這樣的情況。
多發性骨髓瘤
  是一個來自骨髓中「漿細胞」的疾病。漿細胞是B淋巴球演化到最後階段的一種血球,原本的功能是製造免疫球蛋白來保護我們的身體不受外來病菌的感染。一旦他變成癌症的細胞後,製造出的都是有問題的免疫球蛋白,人的身體就沒有抵抗力,容易發生發燒與感染。接著正常的骨髓空間被癌細胞佔滿,紅血球製造不出來,於是發生貧血的現象。有問題的免疫球蛋白會在製造過量後造成腎功能受損,他也會使骨頭被侵蝕,造成病理性骨折與鈣離子升高。所以這個病的臨床表現就是:A,B,C(Anemia貧血,Bone pain骨頭痛,Creatine increase or Ca increase腎功能異常或鈣離子增加),一旦三種現象都發生在病人身上,就要懷疑自己是否得了這個疾病。診斷仍然需要進行骨髓檢查,也需要檢查血液中白蛋白與球蛋白的數值,進而知道癌症的分期。目前這個疾病被認為幾乎無法治癒,但在醫療的進步下則可藉由「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大幅延長這些病人的壽命。並且新的化學治療藥物「萬科Velcade」與新的免疫調節劑「瑞復美Lenalidomide」的幫助下,無法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的病患,也能增加治療的效果,進而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