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瞭解新生兒髖關節不全

骨科 藍宗裕醫師  

瞭解新生兒髖關節不全(相關圖片)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與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全
        天性髖關節脫臼是指新生兒在母體體內因壓迫或其他先天性基因異常,造成髖節出生時就呈現脫臼狀態。而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全是指髖關節雖然沒有脫臼的情形,但位置仍處於半脫位的狀態,如此一來髖關節就無法正常發育,如果沒有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將來容易有長短腿,早發性退化性關節炎,可能年紀輕輕就得更換人工關節。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與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全容易好發在女嬰,第一胎、臀位胎位,或有家族史的新生兒。如果是脫臼的狀態通常在出生時,經由詳細的理學檢查即可診斷。如果是發育不全或半脫位的狀態則理學檢查可能無法檢查出來。目前最先進的方式則是針對有懷疑或有危險因子的新生兒進行超音波檢測。由於此時新生兒髖關節骨化尚未完成,無法從普通X光檢測診斷。超音波無輻射線,只要十分鐘,亦可獲得動態髖關節穩定度資訊,是新生兒診斷髖關節發育不全的最佳選擇。

        在治療方面,如能在出生4個月前診斷,可以使用最簡單與最有效的方式—髖關節外展吊帶(Pavlik Harness)(如:圖一)來做矯正。此種吊帶可使髖關節固定在相對穩定的位置,隨著骨骼肌肉的成長,讓發育不全的髖關節慢慢矯正。一般佩帶的時間約兩三個月,期間需配合超音波的檢查來確認髖關節是否有正確的復位。到嬰兒四至五個月大時由於已經會翻身,建議使用外展支架再固定數週。

 

瞭解新生兒髖關節不全(相關圖片)

 

 

 

圖一、髖關節外展吊帶(Pavlik Harness)

 

 

 


        如果無法在四個月前診斷或使用外展吊帶,失敗的嬰兒則須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閉鎖式復位人型石膏固定,開放式復位人型石膏固定,骨盆或股骨矯正手術等等。手術方式的選擇需配合兒童的年紀,發育不全的程度來決定。

         總體來說,先天性髖關節脫臼與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全最好的治療方式就是在新生兒時期早期診斷與使用外展吊帶治療,不僅不具有侵略性亦可達到最好的結果。如果無法在早期診斷或固定失敗的嬰兒,也建議及早在2歲前接受手術矯正治療。年紀越大接受手術不僅手術困難度增加,效果也比不上早期接受手術的病患。

腦性麻痺的骨骼病變
        腦性麻痺指的是一種穩定且非進行性的腦部病變,此種腦部病變造成兒童運動功能協調性或控制力不佳。常見腦性麻痺的原因為早產、低出生體重、感染、周產期缺氧等等。與骨科最相關的腦性麻痺為痙攣性或稱高張力性型腦性麻痺。此種腦性麻痺病患由於肌肉張力過高造成大腦對四肢的控制力不佳而影響到兒童的行走功能。同時也會造成兒童骨骼變形。因此每位腦性麻痺的病患,尤其是高張力型的病患須定期接受小兒骨科醫師的評估與追蹤。

        大部分腦性麻痺病童的診斷大概在1-2歲至3-4歲,表現在臨床上的特徵為運動能力發展遲緩或控制不佳。比如正常的兒童約為1歲至1歲4個月開始學會走路,1歲半左右可以穩定的行走。如果兒童在2歲仍然無法穩定行走則必須高度懷疑有腦性麻痺的可能。

        一般腦性麻痺病童在小兒神經科醫師確診後會轉介復健科醫師進行復健,主要針對攣縮或過度高張的關節。另外必須配合輔具來控制過度高張的關節以維持正常的關節位置。近年來也開始使用肉毒桿菌的注射來放鬆過度高張的肌肉。

       小兒骨科醫師的角色主要是評估復健的成效與判斷,是否需以手術矯正方式來放鬆,肌肉筋膜或矯正變形的骨骼。一般來說,在病童8歲以前會儘量以肌肉放鬆手術來減少骨頭的變形,比如對髖關節內縮肌的放鬆以減緩髖關節發育不良或脫臼的可能性,對腓腸肌的放鬆來減緩踝關節過度蹠屈。等到病童發展至青春期,骨骼成長接近定型時,可以骨骼矯正手術來改善變形的骨骼。

       總體來說,腦性麻痺本身雖然無法痊癒,但是在透過良好的復健與適時與適合的骨科矯正手術,仍然可以讓病童獲得更好的行走功能與生活品質。

青少年扁平足與拇趾外翻
         扁平足在2、3歲左右的兒童是正常的現象,絕大多數的兒童隨著成長足弓也逐漸成形。在8至10歲左右,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兒童都具有正常的足弓。但有一群兒童在這個年紀也慢慢發展出一種特殊的肥胖扁平足症候群。這群兒童的特色則是有超過平均年齡的體重,食慾好卻不愛動,跟腱過緊蹲踞困難與扁平足。扁平足是因為跟腱過緊,體重過重造成足弓塌陷。這種型的扁平足也常伴隨著附舟狀骨,也就是內側足弓處多長一塊贅生骨。這樣的兒童往往在進入青少年時期由於長時間的壓迫,造成足弓內側的疼痛與無法久走久站的症狀。

          由於青少年時期的扁平足已定型,無法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善,因此對於有症狀的青少年或兒童應該給予治療。如果症狀不明顯,或只有在長時間步行時才有症狀的患者可以先使用足弓墊,支撐塌陷的足弓,如此可以獲得症狀上的緩解。如果病患已經穿了足弓墊仍然有明顯的症狀,或足弓過度塌陷造成明顯的拇趾外翻或足部長繭,我們則建議病患接受手術治療。手術方式主要包括:跟腱延長、贅生附舟狀骨切除、跟骨延長或跟骨矯正切骨手術。手術方式的選擇需根據病患的腳型與症狀來決定。目前世界的趨勢是建議以三度空間多種矯正手術才能得到最好的手術效果。

        總體來說,青少年扁平足與拇趾外翻需因無法自行矯正恢復也常常會有一定程度的症狀,因此需整體性的評估,並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瞭解新生兒髖關節不全(相關圖片)

 

 

 

圖二、拇趾外翻與扁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