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或簡稱為大腸癌)是發生於大腸或直腸的惡性腫瘤(細胞不正常快速增生),根據國內衛生統計資料來看,大腸癌是台灣近幾年來發生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每年大約有八千多人罹患大腸癌,其中有超過四千人因為大腸癌死亡,而且呈現快速增加的趨勢。雖說如此,根據統計,大腸癌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且治癒率很高的癌症。通常惡性腫瘤是由大腸或直腸瘜肉增生轉變(癌化)而來,如果能夠早期發現大腸或直腸瘜肉先切除,明顯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生。
  
那發生大腸直腸癌有哪些危險因子呢?
  根據統計超過90%的大腸癌患者年齡皆超過50歲,因此年齡愈大,相對發生大腸癌的機會也愈高;其次,如患有一些大腸疾病,例如:發炎性腸疾病或潰瘍性大腸炎等,皆會增加大腸癌發生的機率。另外,一些家族遺傳疾病,例如家族瘜肉症和遺傳性非瘜肉性大腸直腸癌,也有很高的風險。再者,不良的生活型態也會提高大腸癌的發生率,例如:缺乏規則運動、少食用蔬菜水果、常吃低纖維高脂肪飲食以及抽菸和喝酒。
  
那大腸直腸息肉或大腸癌會有什麼症狀呢?
  一般來說,特別是初期並不會有什麼明顯症狀,這也是為什麼定期接受篩檢是如此重要。有的症狀包括:糞便裡或糞便上有血,長期腹痛,不明原因體重減輕,以及大便習慣改變等,例如:便秘、腹瀉或大便粗細改變。
  
那我們該如何降低大腸癌的發生呢?
  一般來說,大腸癌發生之前,由於大腸直腸瘜肉可能會存在一段時間沒有症狀,甚至有數年之久,因此,定期做大腸癌篩檢便是最有效的方法了。此外,如前面所說,改變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亦可降低大腸癌的發生。
  
那目前有哪些篩檢方法呢?
  包括糞便潛血檢驗(FOBT,Fecal Occult Blood Test),乙狀結腸鏡檢查 (Sigmoidoscopy)及大腸鏡檢查(Colonoscopy)。根據研究指出,每一至兩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可早期發現大腸癌及降低18%至33%大腸癌的死亡率,因此,政府目前有補助50歲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乙狀結腸鏡檢查的部分包含直腸以及部分大腸。而大腸鏡檢查則包含直腸以及全部的大腸,大腸鏡檢查則同時兼具有診斷以及治療的功能,對於個人或家族有瘜肉症或大腸癌病史的民眾,則建議直接接受大腸鏡的檢查。
  
  對於糞便潛血檢驗陽性的民眾,則建議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與治療。臨床上,有許多民眾懼怕大腸鏡的檢查,擔心檢查不適、檢查併發症或是其他原因,因而拒絕進一步檢查。整體而言,除了高風險病人之外,大腸鏡的檢查相對上是安全。聰明的你,如有問題,請與醫師討論,亦請不要錯失了早期診斷與治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