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五月六月仲夏夜之際,在夜闌人靜的子夜時分,總會憶起過去聽到蟬鳴的日子 — 那是段準備聯考時光的日子,當時確實是辛苦的時刻,但如今回溯看來那段時間卻倒有一絲的『美麗與哀愁』!近年來隨著台灣在政治、經濟與社會脈動急速變遷的脈絡中,教育改革也隨著人本與開放教育的呼聲中,走向『超級變變變』的年代 。新的教育綱領的實施、作文廢考與加考的爭議、在地語言與國際語言的矛盾、『九年一貫』、『多元入學』等等,每一次的教改在在都反映出不同社會思維的碰撞與修正,每一種不同的聲音亦逐漸被政府當局所隨時看見與施行!但是劇烈的變化卻也造成了無數莘莘學子身心上的無所適從,並且造就了新一代社會(後現代社會) 、新一代學子每位都要成為社會菁英的核心信念;然而另一方面台灣社會急速少子化的社會現象也急速環環相扣新一代的新台灣人每位都要『社會菁英化』的議題;近來外籍新娘與中國新娘遠渡來台的移民與通婚,這些新移民的下一代也讓台灣社會發生新的族群融合與產生新的社會議題。
一路走來,當年的我們,雖承受聯考的壓力,在資訊、資源不如今日發達的狀況下,填鴨式的教育在所難免,聯考可以說是大多數學子必經的關卡。今日的孩子們, 雖然少了『聯考』這個名詞與制度,取而代之的是多元入學方案,更是一綱多本的多元知識,接受的是多媒體的數位資訊。國中畢業必須歷經兩次基本學力測驗的洗禮(基測) [附註: 北北基又即將辦理聯合基測,北北基國中的學子可能將有兩次全國基測及一次分區基測];幸運的高職學生則僅需在每年的五月期間接受一次統測的試鍊;然而比較起來普通高中學生除了在每年的二月參與學測外,若未能順利甄試上大學或搭上『繁星計畫』專車,七月將另行有一次更艱難的指考!平心而論,現在的孩子比起當年的我們,更聰穎更進步;但大家多半覺得孩子不見得比較快樂,因為教育的制度雖然變了,但升學的競爭壓力仍存在且更加劇烈!
我們必須承認,在目前的教育分流制度下,頂尖的學生競爭力更甚於以往,但是許多的學生心中的煎熬感、無所適從感及未來的茫然感與日俱增。因此,除了正面的競爭力提升外,負面層面的問題也逐漸浮出抬面(如: 學生抗壓力降低、學子缺乏正向自我肯定、企業不再以大學畢業生就業為唯一考量(大學畢業即失業) 、『宅男』『干物女』的比率逐步上升等,這使得我們必須再思考大學的普及化是否造就社會整體更寬廣的發展面向? 抑或僅只是把承受壓力的時間延長並且面對社會就業壓力的時機延後而已?
每年的考季前後,前來精神科門診的學子人數有普遍上升的趨勢,不少考生面臨到焦慮、失眠,甚至發生厭食症或暴食症,情緒或精神的不穩定。不正常的飲食、不規則的作息、缺乏運動調節身心是造成考季前後學子前來就診前三大主要原因。就心理學的角度而言,適度的壓力有助於目標的達成,而過少的動機則導致學習成就的不足,但是過度的壓力絕對無助於學習能力的提升;因此學子如何達到壓力與身心的平衡,是在考試試鍊中決定勝負的主要關鍵點之一。所以就站在心理衛生與預防醫學的觀點上,我們認為較為注重平日情緒調節與恆定的個體,在學習歷程上會有較大的『邊際效應』,面臨重大壓力時的臨場表現會有較大的機率得以成功!因此,考生除了平常的壓力調適與身心平衡外,父母在此時的態度往往也扮演著關鍵角色。考試壓力可能是內源性(存在於考生心理)或外來性(由外在人事物而來),當然較多的情形是兼而有之!面對大考壓力,以下是給考生與父母的話語:
~~~~~~ 給考生的話 ~~~~~~
1. 緊張沒什麼了不起,每個人都會緊張。
2. 培養信心,知道自己每科每個項目的優勢能力與弱勢能力。
3. 先挑自己弱勢的科目下手,訂定讀書計畫。
4. 養成整理筆記的習慣,有助於觀念統整、統合與貫通。
5. 單一章節及冊數或科目不宜停留過久,必須不斷的循環與練習。
6. 倘若剩下的時間不多,從重點及優勢科目穩固,並逐步向生疏及弱勢科目補強。
7. 奇特或特殊的題型在考前不需多花時間,因為考試時就算考出大多數的考生也不會,對的話也是猜對居多。
8. 考試前勿熬夜,短暫的熬夜雖然可以有暫時性的效益(如小考或月考前的熬夜) ,對於大考極大範圍的考試除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及注意力不集中外,也會造成臨場應變能力的下降。
~~~~~~ 給父母的話 ~~~~~~
1. 父母須互助合作,做好角色分工(如一個扮演督促與監督者,一個扮演包容與滋養者)。
2. 促進孩子平時情緒管理能力。
3. 建立孩子正常的生活作息與飲食習慣。
4. 陪孩子時少說話多陪伴(如: 告訴孩子不要有壓力-->反而造成孩子內源性壓力增強; 善意驟然改變孩子外在環境,如硬性規定或改變原有既定規則-->反而造成孩子外歸因將失敗歸咎於父母)。
5. 平時建立共讀家庭(如孩子唸書時,父母之一在旁讀其他書報,讓孩子有疑惑一起參與討論,無法解決時鼓勵孩子到學校與師長或同儕討論),但不是幫孩子唸書。
6. 平時培養孩子輕重緩急的次序及組織能力,勿讓孩子拘泥在同一事務上。
7. 勿一味將孩子身心壓力一味歸咎於外在環境,父母自己以擔任緩衝者及協調者為宜。
8. 傾聽孩子的聲音,做孩子的朋友。
倘若孩子已經出現失眠、嚴重焦慮、憂鬱或精神症狀或行為問題時,可以立即與孩子班上的導師聯繫,了解孩子在學校及家中是否有不一致表現(如在家裡很用功但是在學校老是睡覺) 。並且可以與學校導師討論,是否須徵詢輔導室老師的專業評估或建議,需要的話可考慮轉介到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尋找專業諮商心理師,或醫院中臨床心理師或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切記: 補習也不保證考出好成績,然而玩也可以玩出好品格;時間安排及壓力調適是大範圍考試的不二法門。 至於個人私領域的戀愛議題在大考前夕還是暫時休兵吧,幸運的話,也許『得了愛情賠了學業』,但是比較多的還是『學業愛情兩者空』! 期盼所有參與本文閱讀的父母與學子除了平時的努力外,在考運也順順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