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大約在人口中佔百分之一,也就是說台灣兩千多萬人,約有二十萬人苦於此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如果不好好控制,會造成關節破壞,不但自己工作會受到影響,連家人都需要花上許多的時間精力照顧,所以對社會的影響很大,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被列入健保的重大傷病,受到相當的重視。
所謂的風溼一般是比較籠統的名詞,泛指一些慢性的關節毛病,常常有人因為變天關節疼痛就擔心自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關節炎變天症狀都會加重,並非所有這類的疼痛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有一定的標準,主要的症狀包括早晨關節僵硬超過一個小時,關節腫痛部位有對稱性,包含手,且有三個區域以上。如有以上症狀最好到免疫風濕科就診,透過抽血、X光或追蹤作診斷的確認。
病人常會問到,我是不是吃錯什麼藥或者沒做好月子才會得到關節炎,事實上目前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自己的免疫系統攻擊自己正常的關節造成,表達得口語些只好說是歸因於體質。病人常常也很擔心這是不是會遺傳,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因為這種病與體質有關,所以親戚中得這類疾病的人會稍微增加,但是並非百分之百會遺傳下去。家屬們事前的篩檢也沒有什麼幫助,所以只要注意是否有症狀,有症狀時及早檢查就不會錯過診斷了。
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藥上可以簡單的區分成一般消炎止痛藥(所謂的非類固醇消炎藥)、類固醇與調整免疫功能的藥(即疾病修飾性藥物,或稱免疫調節劑)。大部分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人光吃消炎止痛藥是無法控制的,甚至連吃所謂的美國仙丹(即類固醇)也不會全好,一定要加上免疫調節劑才能控制,因此用藥相當複雜,同樣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病情嚴重的約百分之十,反覆發作的約百分之八十,症狀較輕微的約百分之十,所以用藥也因人而異。有些藥物可以依症狀小幅調整,例如止痛藥與類固醇;而有些藥剛開始吃並沒有感覺,不能單憑感覺調整,但是這些藥卻是最重要的,例如免疫調節劑—這是因為免疫調節劑並不是止痛藥,但卻會調整免疫系統而使病程緩和。
止痛藥是讓人又愛又恨的東西,好處是可以止痛,壞處是擔心吃太多藥傷胃、傷腎,但是一般而言,在標準的劑量下,即使是長期使用,只要定期追蹤,大部分的人都是安全的,而少數有副作用的人也可以藉由定期篩檢及早發現副作用。
大家對類固醇的歷史也是充滿了偏見,口耳相傳吃類固醇不好,卻也搞不清楚其副作用。所謂類固醇傷腎的偏見因為根深蒂固,在門診很不好澄清。事實上,類固醇是腎功能不好的病人唯一可以使用的抗發炎藥物,所以並不傷腎。類固醇之所以與腎不好扯在一起,也許與兩件事情有關:其一是部分的人吃類固醇容易腫胖,大家就以為是因為傷到腎,但是其實吃類固醇的腫與胖是脂肪重新分布所造成,而非腎臟來的水腫,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發生。類固醇是我們身體的腎上腺本來就會製造的賀爾蒙,這個的發現可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諾貝爾獎級的重要發現呢! 類固醇自從被發現後,被用來治療許許多多嚴重或致命的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最初幾個類固醇使用的適應症之一,低劑量的類固醇有證據顯示可以減慢關節的侵蝕,所以該用就用,請配合醫師的指示放心服藥。
此外大概幾乎所有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都曾吃過所謂的奎寧藥與磺胺塞拉金,這個藥物仍然是透過免疫調節的作用來減緩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此外因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滑膜常常有增生性的病變會侵蝕骨頭,使人聯想到腫瘤細胞,因此1980年代有人想到使用原本用來抗癌的MTX (methotrexte,俗稱小黃豆)來當成免疫調節劑,也得到相當大的療效。使用的過程中,如果追蹤過程中沒有副作用的發生,其實許多人的使用經驗都相當正面。
在門診常有人問到,類風濕是否有斷根的藥,是不是要自費?事實上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還沒有可以斷根的藥。近來所謂的生物製劑發展迅速,包括有恩博(Enbrel)、復邁(Humira)和莫須瘤(MabThera)等等,前兩者的原理是阻斷一個重要的發炎介質(腫瘤壞死因子),莫須瘤主要的作用是透過減少B細胞以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前兩者可經健保事前申請,給付於使用傳統藥物如前述小黃豆(MTX)達劑量標準,仍無法控制者的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後一種目前仍沒有健保給付而需自費。這些生物製劑可以控制一些使用傳統藥物無效的病人,但是仍無法使類風濕性關節炎斷根。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診斷與治療方面,最重要的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其是必須合併免疫調節藥物的使用才能阻止關節腐蝕變形,絕不可光用消炎止痛藥或者類固醇止痛。目前常有人誤以為使用所謂生物製劑後就可以斷根,這是不正確的觀念,甚至研究發現在使用生物製劑的同時,仍要配合化療藥的小黃豆(MTX)一起使用,比較能夠減少關節腐蝕變形,所以並非新藥可以取代老藥的一切。身為風濕科的醫師,想要解決每一位病人的痛苦,仍有一段漫漫長路。
慢性的內科併發症方面
有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問到,是不是因為骨質疏鬆才造成他們關節發炎與疼痛?事實上,骨質疏鬆並不會造成關節炎的症狀。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反而會因為關節炎本身的疾病活性、身體活動度下降、長期類固醇的使用或早發的月經中止等種種原因使骨質流失速度增快,所以骨折的風險較正常人高,較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因此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應儘早進行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治療。類固醇為一刀的兩刃,本身雖然會加速骨質流失,但其對於疾病活性的控制,也可以減緩骨質流失。因此您須與您的醫師密切配合,依照醫師指示,類固醇當用則用,並配合使用消炎止痛藥與免疫抑制劑,使類固醇的使用量可以減少。
其他防治骨質疏鬆症的原則包括飲食中需攝取足夠的鈣質,不要偏食,含鈣食物首推牛奶,其他如豆製品、海產品(如小魚乾、蝦米、沙丁魚、牡蠣等)、海藻類、深綠色葉菜(如菠菜、芥藍、蘿蔔葉、莧菜、白莧菜等),也都是鈣質的良好來源。另外須調整生活型態,如避免菸、酒、咖啡等加速骨質流失之高危險因子、避免舉重東西或跌倒受傷、適度曬太陽等,每日應進行適量有輕微負重的運動,如慢跑、散步、游泳、跳舞等,以增加骨密度,並加強肌力的訓練。高危險群的病人如高齡、體重輕、停經早的婦女等可提早偵測骨質密度。已確定有骨質疏鬆或高危險群的患者,請與您的醫師討論是否需要接受藥物治療,包括補充鈣片與維他命D3 (針對很少曝曬於日光的病患),使用抑制骨質吸收的藥物,包括雙焦磷酸鹽如福善美、抑鈣素、選擇性雌性素受體調節劑如鈣穩,或注射促進骨質形成的副甲狀腺腺素等等。
除了骨質疏鬆症外,近幾年來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較正常人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其中包括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衰竭、心猝死等,其死亡率也比一般人高。這個現象,並不能單由傳統的心血管危險因子如高血壓、高血脂或糖尿病等來解釋,而可能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的發炎,經由免疫機轉而造成血管內皮細胞功能不正常,進而引起早期動脈粥樣變化。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又與關節炎本身的病程與嚴重度呈正相關,再加上病人身體活動量較小,都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形成。病友們若本來就有心血管疾病,請於回診時務必告知您的醫師;若反覆出現不明原因的胸痛、心悸、喘等症狀,可到心臟科協助診斷與治療。生活保養方面,包括控制體重、少鹽、少糖、少油、定時定量、多吃蔬菜與定期運動等。
最後,腸胃道潰瘍或出血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常出現的併發症,大部份與傳統型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類固醇與或其它會造成胃部不適的藥物長期服用有關。腸胃道的併發症在老年人與曾有腸胃潰瘍或出血的人發生機率較高。當有腸胃道症狀,大便呈黑色或血色,也要告知醫師,評估是否需調整藥物,若腸胃道症狀嚴重或對於治療反應不好,則考慮做胃鏡。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影響生活很大的慢性病,病人除了被動的配合醫師吃藥以外,也應有堅強的自我心理建設,由瞭解疾病開始,進而主動的學習如何藉由生活的調適提高生活品質,在這個過程中,您的主治醫師將是您最好的顧問與盟友,我們期望病友們將醫病之間視為夥伴關係,來一同面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