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農曆過年時節,寒冷的天氣、熱鬧的氣氛、團圓的喜慶,一大桌的滿漢全席是台灣在地人秉持的圍爐傳統,然而許多人因為過年休假期間大吃大喝、通宵達旦打牌、玩樂菸酒不離手,使人體的腸胃不但沒休息,反而更努力工作;再加上零食、三餐不定時等不規律作息,熬夜不僅使得生理時鐘改變,使血壓升高,胃酸的分泌也易過多,因而引發腸胃不適,胃酸24小時都在分泌,造成消化道壓力及刺激,更容易導致消化性潰瘍。衛福部疾病管制署統計,過年期間急診收治病患數統計,其中腸胃炎占了前3名;年假期間大家容易暴飲暴食,致腸胃不適,繼而引發某些急性症狀上醫院掛急診。這個腸胃炎大部分是因為飲食關係造成的。
腸胃炎常見的症狀和特徵
       腸胃炎可導致腹瀉、嘔吐、腹部的疼痛和絞痛合併而成疾病表現。症狀通常在受到感染後12至72小時開始。雖然與流感並無關係,但該病也被稱為腸胃型感冒和消化道流感。感染途徑是進食不潔食物或飲用污染的水,或近距離接觸病人。病毒的感染,通常在一週內會自然痊癒。病毒感染可能會導致發燒、頭痛、怠倦和肌肉酸痛等症狀。如果有帶血水瀉,則大多數是受到細菌感染,而且可能會引發劇烈的腹痛,症狀通常會持續數週。
常見的感染性腸胃炎原因
* 病毒感染
   經常導致腸胃炎的病毒包括:小朋友之間流行的輪狀病毒、成人間傳播的諾羅病毒。全球70%兒童的腸胃炎是因?受到輪狀病毒感染,大部份感染的兒童都會在3至8天內康復。而成年人則因?曾經接觸過輪狀病毒,所以大部份有免疫能力。兩種病毒都好發於冬季與初春,傳染力極強,主要症狀是水瀉及嘔吐,還可能伴隨頭痛、發燒、腹部痙攣、胃痛、惡心、肌肉痠痛等。而單純腸胃炎僅上吐下瀉,諾羅病毒引起的腸胃炎則是嚴重嘔吐。
* 細菌感染
   在發展中的地區,空腸彎曲桿菌是最常見的腸胃炎細菌,半數和接觸家禽有關連。兒童的腸胃炎之中,細菌感染佔15%;最常見的細菌包括: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志賀菌和空腸彎曲桿菌。受到細菌污染的食物,如果繼續留在室溫內數個小時,細菌就會繼續繁殖。如果進食污染的食物,感染的風險機會就會增加。
非感染性腸胃炎原因
 非傳染性的胃腸炎包括很多病因。一些較常見的原因有藥物 (像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一些食物例如:乳糖 (乳糖不耐症),和麩質 (在那些患有乳糜瀉)。克隆氏症和潰瘍性結腸炎(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屬於非傳染性疾病來源的腸胃炎。非感染性腸胃炎是僅次於細菌毒素造成噁心,嘔吐的原因,造成腹瀉的食物包括:食用被污染的肉食性魚類造成,食用變質的鯖魚,食用河豚毒素,以及肉毒桿菌中毒這類通常是食物保存不正確所致。
* 功能性腸胃炎
   是一種類似腸胃炎的症狀,但找不到確切病因,這類病患大都是受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所影響,導致人的胃腸功能失調,出現大便較多、較稀,甚至大便頻率較高等拉肚子情形。此時應該清淡飲食,蔬菜水果多吃一點,加上放鬆心情,這種情形就會改善。
* 大腸激躁症
      為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疾病,估計約有15-20%的人口罹患此種功能性的腸道障礙。可能吃東西後沒多久就想上廁所,會有好幾日拉肚子與便秘交替發生。這種病症有幾個共通特點:一是會反覆發生、屬於慢性問題;第二,不會合併血便、黑便、發燒等其他症狀;三,不影響營養吸收,體重不會減輕。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病常有在特定情況下發作的特性,例如,有些人喝了酒、吃太飽、吃了麻辣鍋、甚至吃冰後就發作;有人吹了風、睡醒後、考試期間、工作時容易發作,有人出國旅行時症狀即消失,有人則在休假時症狀反加重。
處理和治療方式
       腸胃炎是一個急性並帶有自控力的疾病,治療以充分補水為基礎,且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當腸胃炎症狀發生時,應減少飲食或禁食,使腸道休息是首選方法。休息之後有改善的話,其實可以在家裡觀察,除服用醫師指示的止瀉劑外,應給予補充含電解質之水分,如:運動飲料,以避免脫水及發生電解質不平衡。如果這個腹瀉的情況非常嚴重,甚至已經到了水瀉的地步,或者是嘔吐的情形非常的嚴重,就會有脫水的危險;再者如果發現病人的腸胃炎不僅只是單純的腹瀉或嘔吐,還伴隨著嚴重腹痛、糞便帶血、高燒、抽搐等現象,建議最好趕緊就近到醫院就醫治療。
參考資料 : 
腸胃炎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最常見的腸胃功能障礙:大腸急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