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臟移植是末期肝臟衰竭病人的重要治療選項,有時甚至是唯一選擇。自1967年美國科羅拉多大學Thomas E Starzl教授完成第一例成功的肝臟移植以來,全球已有超過十萬名病人接受過肝臟移植,尤其近年來隨著手術技術的提升,術後照顧經驗的累積,肝臟移植已成為常規手術。不管是術後併發症,以及長期存活率都已經大幅提升。但受限於國內器官捐贈比例過低,每年接受大愛捐贈肝臟移植的病人,大約只有100例左右。而全國目前等待肝臟人數大約800人,大愛捐贈僅僅是杯水車薪。因此發展親屬活體捐贈,便成為不得已的選項。目前國內執行的肝臟移植手術當中,活體肝臟移植已佔80%左右。若依人口比例計算,我國可以和南韓並列活體肝臟移植比例最高的國家。
  但是傳統捐肝手術必須使用大約30至40公分的剖腹傷口,不僅術後恢復時間較長,傷口比較疼痛,同時伴隨傷口而來的併發症,例如:傷口感染,慢性疼痛,以及因為傷口癒合不良所造成的傷口疝氣…等可高達40至50%。因此國外主要肝臟移植中心莫不積極投入,縮小傷口,改善捐贈者術後恢復。希望可以減輕受贈者心理壓力,提高親屬捐贈意願。
  腹腔鏡切肝手術首先由Michelle Gagner醫師於1994年發表,但是早期的腹腔鏡手術技巧不成熟,腹腔鏡手術器械也不夠齊全,因此發展反慢緩慢。一直到2008年第一次國際腹腔鏡肝臟手術共識會議之後,才有越來越多的肝臟手術醫師醫師投入發展,近年來手術技術已經慢慢成熟。在國內外較有經驗的團隊,腹腔鏡右肝切除己成為常規手術。
      近年來,隨著微創肝臟手術的發展,慢慢有一些專家在累積相當的腹腔鏡肝臟手術經驗之後,開始發展腹腔鏡捐肝手術。法國外科醫師Daniel Cherqui 首先在2002年發表運用腹腔鏡捐肝手術於小兒肝臟移植,但早期發展緩慢。因為使用腹腔鏡進行肝臟左外側葉切除肝腫瘤,最近已成為標準術式。捐肝手術雖然較為複雜,必須在手術當中,保留血管供應肝臟,避免器官缺氧。同時手術切面必須非常精準,手術技巧要求較高。但隨著腹腔鏡手術技巧的提升,近年來有些國外主要肝臟移植中心,腹腔鏡進行左外側葉捐肝手術,已成為標準手術。手術傷口較小,捐贈者術後恢復較快,器官品質以及受贈者術後恢復都跟傳統開腹捐肝手術相近。
  全球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為東京大學幕內雅敏教授於1994年完成,幕內教授第一個手術是使用左肝。但大多數的成人活體肝臟移植,考量到受贈者的體重,常常必須使用右肝。香港大學范上達教授以及盧寵茂教授的團隊於1996年,成功完成首例使用右肝進行成人活體肝臟移植,現今已經成為成人活體肝臟移植的主流。美國西北大學 Allen Koffron醫師首先應用手輔助腹腔鏡手術(Hand assist laparoscopic surgery)來進行右肝捐贈手術,成功縮小手術傷口至12公分左右,但手輔助方法必須依靠手術醫師以及助手醫師的密切配合,不是所有團隊都習慣。但不失為團隊熟悉微創肝臟手術的過渡工具。完全在腹腔鏡下操作的右肝捐肝手術則到2013年才有第一個報告。由法國醫師 O Sourbrane於 2012年六月完成。
      本院團隊結合活體肝臟移植計畫及微創肝臟切除專長,於2012年3月成功完成國內第一例全腹腔鏡下右肝捐肝移植。為全球第二個進行這項手術的中心(僅次於韓國首爾大學韓虎聲教授),迄今已順利完成12例。所有捐肝者手術皆全程用微創手術完成,沒有必須改成傳統手術。且術後早期及長期併發症明顯比剖腹捐肝少,證明微創捐肝手術不僅技術上可行。臨床上效果更比傳統手術優越。預期將大幅提升末期肝衰竭病人對活體肝移植的接受度。
     目前進行微創捐肝者的條件限制已隨手術經驗的提升而放寬,但施行團隊很少且仍有部分狀況不適合施行微創手術,手術前仍須和移植團隊仔細討論後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