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術後,可能因為傷口癒合不良,造成腹壁缺陷,腹內器官向外澎出,稱為切口疝氣。發生原因和術後感染、術後腹內壓力、組織薄弱以及縫合方法有關。發生比例因病人身體狀況、切口位置、以及手術種類而不同,有些報告顯示高達30%發生。傳統上,切口疝氣若是運用針線進行組織縫合,則再次復發比例高達40%。
 因此,近年來使用人工網進行切口疝氣修補,成為主流手術。人工網的置放位置和修補方式有關。若是採用傳統剖腹修補,則建議應置放於腹直肌後方,人工網的外側應覆蓋腹壁缺陷邊緣至少3-5公分。若是使用腹腔鏡進行腹膜內修補,則是用特製人工網直接覆蓋在腹壁缺陷上,邊緣至少需覆蓋5 公分,以減少術後復發的機會。
      但是,開放人工網修補必須打開原有傷口,造成組織再次損害。同時因為組織剝離,所造成的術後傷口疼痛,甚至比第一次手術更加劇烈。因此,過去20多年來,利用微創手術進行切口疝氣修補,便成為外科學界重要課題。但是利用腹腔鏡進行切口疝氣修補,必須進入腹腔內進行組織及腸道沾黏分離。期間可能造成腸道損傷及穿孔,同時腹壁的缺口必須使用特殊材質的人工網。這樣的人工網必須符合兩種特性,亦即面向腸道這一側,必須不會引起腸道沾黏,減少術後腸阻塞等併發症。但是面向腹壁那一側必須是粗糙的,可以促進組織黏合,減少術後疝氣復發。目前市面上有許多不同的設計跟材質,可供選擇,這樣的微創切口疝氣修補,可以省去傳統開腹傷口,減輕術後疼痛。如果實行良好,術後復發比例和剖腹人工網修補相近。
但是,這樣的術式有兩項缺點:
* 第一項是這些特殊設計的人工網,售價昂貴,而且沒有健保給付。同時,為了減少復發,人工網的覆蓋必須在各個面向超過五公分以上。而且這樣的人工網和腹壁的癒合,卻不如預期。
* 第二項是必須再次進入腹腔內,施行腸粘連分離,如果腸粘連太厲害,有可能無法順利進行。分離過程中,也會增加腸道損傷或穿孔的風險。另外,這些特製的人工網雖然已進行特殊設計,並使用不易引發粘連的材質,臨床上使用仍有少部分輕微粘連產生。
全腹膜外內視鏡切口疝氣修補
 因此,本院團隊近年來運用內視鏡鼠蹊疝氣修補的技巧,首創全腹膜外內視鏡切口疝氣修補。本項手術利用內視鏡組織剝離方法,不用進入腹腔內即能找
出腹壁的缺陷,進行腹膜外人工網修補。和傳統手術比較,省去剖腹大傷口,減少術後疼痛以及住院天數。和腹腔鏡腹內切口疝氣修補比較,不用進入腹腔內進行沾黏分離,沒有腸道損傷及穿孔的危險。同時不需使用昂貴的特製人工網,但必須使用部分健保不給付耗材。人工網的置放位置,則和標準傳統手術完全相同,是最符合解剖原理的切口疝氣修補。本項手術,本院團隊已經進行超過10年的時間,成功完成超過30例修補,沒有任何病例必須中途改為傳統手術。病人術後的恢復普遍良好,長期追蹤的資料顯示,術後疝氣復發僅約3%左右,術後傷口相關併發症也很少。但因手術困難度較高,文獻報告較少,而國際上直到近幾年,才引起較高的關注,已成為相關國際研討會的熱門議題。
      再次提醒,如果過往腹部手術的切口逐漸產生往外膨出的現象,有可能是切口疝氣,必須請專業醫師評估。尤其是突發腫塊引發劇烈疼痛時,有可能是腸道嵌頓,必須緊急就醫。
內視鏡全腹膜外切口疝氣修補
     完全符合標準切口疝氣人工網修補的原理,具備微創手術的優點,不需昂貴的特質人工網,但是仍需部分健保不給付的耗材,不用進入腹腔內,大幅減少腸道損傷及穿孔的風險,是最新一代的微創切口疝氣修補。但是本項手術尚未普及,並非所有病人皆適合,目前僅有少數醫師執行,建議有需要的民眾諮詢專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