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台灣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政府日漸重視長照問題。而老年人的疾病中,退化性關節炎已經成為重要的課題。據統計,台灣每年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之病患高達兩萬例以上。亞東醫院骨科部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膝關節置換手術,已有悠久的歷史與良好的成效。為更精益求精,我們特別引進更新的技術,希望能為病患帶來更大的福祉。
電腦導航人工膝關節手術(Stryker Navigation System)
      人工膝關節置換成功的要件,包括精準的手術切割,正確的角度與尺寸之選擇,軟組織之保護與完善的止痛處置。傳統人工關節植入物以目測法置入,角度無法非常精確,可能使植入體存活率降低, 且用目測法,肢體變形矯正角度無法非常精確。因此,必須仰賴手術醫師的經驗。本部引進之Stryker Express Knee電腦導航系統,其中原理很接近於現代汽車衛星定位系統。手術中以紅外線照相機發出訊號,病患手術部位接上感應器,電腦系統接收訊號後運算並把資訊轉變成影像及數據顯示於螢幕上,提供醫師患部各種解剖位置尺寸及力學軸線分析,並建議參考切骨角度其誤差值將小於1度與1mm以 下,能提高人工膝關節組件植入定位精確度,延長使用年限,矯正變形患肢。並且定位時不需像傳統方法打穿骨髓腔,可以減少流血量與脂肪栓塞之機率。特別是當膝關節旁因為骨折打過骨釘骨板時,利用導航系統換關節,可以免除多一道拔除骨釘骨板的手術。
機器人輔助單髁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MAKOplasty)
     在人工全膝關置換的案例中,必須切除所有關節面,且必須切除十字韌帶。其實有些個案,只有1/2 到 1/3的關節面壞掉必須置換,而且十字韌帶
還健康並未老化鬆弛。這些個案如果全部換掉,其實有點可惜。為了保留尚好的韌帶與關節,就有了單髁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的產生。然而傳統的單髁部分人工膝關節置換,比起全膝置換,更容易有誤差,更需要仰賴人為的經驗,統計上產生失誤的機率也亦偏高。
 因此,我們引進了MAKOplasty, 係結合電腦導航與機器手臂的先進手術科技。接受手術的病人先接受 3D 電腦斷層掃瞄,重建退化變形的關節模型,並由受過訓練的醫師與技師,藉由電腦模擬包括:人工關節的位置、脛骨股骨關節接觸軌跡及力學分析。手術進行當中時機械手臂依照術前的模擬,只磨掉有病變的軟骨,當鑽磨刀超過設定範圍時會自動停止,避免神經血管及軟組織的傷害。手術中電腦會分析韌帶的張力及關節的術後活動度,手術的誤差能降到0.5-1.0mm,角度的誤差也小於1度。除了減少誤差外,機械手臂輔助手術也保留了健康的軟骨與韌帶,使關節的功能更趨正常,恢復時間更快。
幹細胞軟骨修復人體試驗
     以上所說皆是將磨損的軟骨以人工關節取代。然而,隨著再生醫學的發展,軟骨再生的技術亦將成為可能。針對退化性關節炎,過去亞東醫院實施玻尿酸注射與富血小板血漿 (PRP) 注射,對於緩解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不錯之成效。接下來我們打算萃取膝關節脂肪墊中的間葉幹細胞,大量培養,然後將幹細胞儲存起來,定期注射至膝關節內。希望能達到治療退化性關節炎之目的。
    另外,對於運動傷害或剝離性軟骨炎等局部軟骨缺損,我們將利用再生醫學組織工程技術,將骨髓幹細胞植入膠原蛋白之中,培養成關節軟骨,再手術植入修補。
     以上兩種幹細胞再生醫療技術,現在都已經在申請衛生福利部人體試驗計畫。一但核准通過,就會儘快開放讓民眾參加人體試驗。如果成效良好,將來預期能大量推廣,以造福更多之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