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亞東院訊 第207期
  • 2017年2月

特別要感謝彥安優秀的復健師

 
院長鈞鑒:
知悉您醫務繁忙,特此叨擾尚祈鑒諒。身為亞東醫院一名患者,感念復健師醫師及復健師給予盡心協助,因而撰寫本文聊表對醫事人員的致意。若院長撥冗耐心審閱,實乃我(梁○芳)(病歷號809xxx)的榮幸!
去歲(2016年)9月份,感覺到頭頸部深層痠痛,甚至影響工作、生活品質,先至神經內科就診,排出腦部問題後,改掛復健科,確診是頭頸肩筋膜發炎,11/2展開復健。診治內容有熱敷、頸部牽引、電療及肌力訓練。雲芳先後給三位老師治療,一名是林雅雯(希望沒寫錯)復健師,兩名實習學生,一名是女生(抱歉記不得了),另一名是陳彥安老師(陽明大學學生),在三位老師施以不同的治療手法,近三十次復健之下,頭頸部的深層痠痛逐漸消散,雖然頭頸部的肌力仍有些許的不穩定,需要自我訓練,但與最初病況相比,已經好轉不少。
復健過程中,○芳要特別要感謝彥安老師。雖然他是一名實習生,但診治病況的手法很細緻,由淺入深,先舒緩僵硬、疼痛肌肉,再進一步扭轉深層筋膜,疼痛發炎部位漸漸消散。○芳記得12月中旬,彥安老師接手治療,當時深層筋膜還很僵硬,活動部位受到限制,他不急不徐,慢慢按壓每一個僵硬部位,並一一扭轉卡住的關節,每一個手法都按到關鍵痛點,當下感受是:「彥安老師不是實習學生嗎?可是手法很細膩,輕柔中帶著勁力,而且每一個按點都到位,應該是一個心思縝密,而且會顧及病人感受的老師。」
爾後幾日的治療,彥安老師仍是以細致手法處理每一個僵硬部位,後又以衛教指導我,做自我強化肩頸部肌肉的動作,以增強肌肉穩定度,一共指導了四個動作,一是強化胸椎,拉提肩頸肌肉的站姿動作,二是增強臀部及髖關骨肌肉的躺姿動作,三是後伸坐骨神經的側躺動作,四是增強肩背的趴姿動作,這些動作都很不容易做,需由腦部喚起每一個部位的肌肉,才有辦法達到要求,每一個動作都花了雲芳一點時間學習,可是當我逐一喚起肌肉完成這些動作,不過幾天的時間,痠痛的感覺就有了不一樣的變化,頭頸肩部的深層痠痛逐漸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表、中層的痠痛,是可以忍受的痛感,代表彥安老師的衛教啟了很大的作用,當下我又在思考:「復健師所學的手法非常繁複,為什麼彥安老師會選擇這幾個手法?而且真的有作用,他應該是一個很用功的學生,在為解決問題找答案。」
彥安是一名學生,還有一條漫長的學習路,但○芳有很深的感受,因此撰文給院長,希望表達心中的謝忱,同時勉勵這位優秀的學生,日後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復健師。
P.S ○芳目前是董氏基金會大家健康雜誌的特約記者,曾與院長有一面之緣。去歲2月份,雲芳有幸與大家健康雜誌總編輯、主編、資深編輯一起參與您與葉金川執行長在台大醫院餐廳進行的書稿訪談,那日我因感冒戴著口罩,因有與您說明我的同學黃毓龍是桃榮副院長,您有說您認識黃榮副院長,是一位不錯的主管。然而今天撰寫此文,純屬站在一位病人立場勉勵後進學子,冀望他們努力精進,才是病患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