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巴掌仙子的早產兒,總是在讓人措手不及的情況下誕生,經過醫療團隊的努力下,總算迎來回家的曙光。然而,在迎接新生命喜悅的同時,居家照護卻也帶給早產兒家屬無盡的焦慮。因此,在讓心肝寶貝與爸爸媽媽回到「溫暖的家」之前,醫療團隊會個別教導家長們,每項照顧寶寶的方法:如何餵奶?如何洗澡?寶寶為什麼哭?寶寶現在需要什麼?我們從直接照護,可以增加父母的信心及做好適應期的心理準備,增進家屬解決寶寶需求的能力。同時,其他家庭成員的接受度及支持,也是早產兒照護中必要的條件。
  
  早產兒和足月兒的情緒反應稍為不同,會比較容易躁動且不易安撫。寶寶哭鬧時,可先考慮是否肚子餓所引起,如果還沒到餵奶時間,那就要看是否尿布溼了,還是太冷太熱造成不舒服。燈光太亮或周圍環境太吵雜也是個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寶寶可使用奶嘴,或把寶寶抱緊使他有安全感,用輕柔的聲音也可使寶寶安靜下來。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愈來愈多的低體重早產兒,需要克服多種複雜的疾病而存活下來,所以多項的早產兒併發症,也可能發生在同一寶寶身上。
讓我們來了解這些疾病照護的注意事項
* 呼吸問題:早產兒慢性肺疾病造成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支氣管與肺部發育障礙、先天肺部發育不良和感染等原因,家庭環境和感染的預防對於這些寶寶們尤其重要。
     室溫維持攝氏26-28度,,濕度50-60%,房間需保持通風,家裡儘量勿使用地毯以避免灰塵及塵蹣聚積,飼養小寵物當然也不建議囉!
     造成2歲以下兒童呼吸道感染,以呼吸道融合細胞病毒為最常見,引起細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對於患有早產兒慢性肺疾病的寶寶來說,是屬高危險群,所以感染的預防,也是重要的一個課題。所以,接觸寶寶前需清潔雙手,生病家人避免接觸寶寶,室內禁止吸菸,二歲以內兒童應儘量避免到人多擁擠和空氣流通欠佳的公共場所。
      應隨時注意寶寶的唇色,,呼吸型態和活動力等;,若有異常,要立即就醫。若家中有備氧氣,可先給予低流量氧氣 (0.5L~1L/min),以增加血氧飽和濃度。
* 腸胃道問題:胃食道逆流造成的溢奶是早產兒常見的問題,當胃中的奶回流到食道時,最擔心的是造成吸入性呼吸道的疾病(包括:呼吸道阻塞和吸入性肺炎),尤其是噴射性的嘔吐或含膽汁的嘔吐,需醫師評估是否為其他疾病所造成。
 大部份胃食道逆流的症狀在六個月內會漸漸緩解,在家裡可讓寶寶少量多餐餵食,餵奶時也可加強拍嗝排氣,吃飽後可先抱著直立30分鐘後再讓寶寶躺著休息。若症狀仍持續應就醫,經醫師評估後是否需使用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
隨著寶寶的成長,醫療團隊也為寶寶設計系統性的發展評估
* 生長發展評估
   每次門診的身高、體重、頭圍都會用寶寶矯正年齡來對照是否在合適的範圍內,若有營養狀態不良者,可考慮調整哺育攝取量或副食品添加量來改善。
* 神經肌肉評估
 藉由肌肉張力的評估、原始反射或神經反射出現或消失,動作及神經發展,了解寶寶是否能趕上足月兒。另外,在住院過程中復健醫師會先進行復健動作(包括:復健治療、職能治療及口腔語言治療),出院前主要照顧者會先學會簡單的動作以促進寶寶的神經發育。接下來按照各寶寶的不同情況,安排每週門診課程。如果寶寶已經被發現有腦部損傷的情況,復健更是重要!寶寶腦部細胞在發育早期中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可透過各式復健以減少將來障礙的程度,而且父母應積極面對讓寶寶得到成功的復健效果。
* 心智發展評估
   目前最常用的檢測工具為「貝利嬰幼兒發展測驗」第三版 (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III),心理師及醫師透過玩具、模型、互動來評量嬰幼兒認知、語言、社會人際及動作(精細動作和粗動作),綜合評估嬰幼兒目前的心智發展及行為發展情形。評估時間會在矯正年齡六個大、十二個月及二十四個月大進行。
* 視力評估
 視網膜病變是早產兒常見的問題,及早發現及治療才能避免影響將來的視力;建議父母出院後應規則門診追蹤,待情況穩定後再等一歲追蹤,因為有些早產兒將來還是會發生遠視、近視、斜視及散光等疾病情形。
 門診追蹤檢查是早產兒成長非常重要的一環!包括:生長發展評估、神經肌肉發育評估、心智發展、視力發展和早產兒併發症的後續追蹤,都需父母和照顧者共同努力,才能達到「早期發現,早期療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