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亞東醫院骨髓移植醫療團隊不斷的努力,暨去年六月成功完成臺北縣醫院之首例骨髓移植(周邊血液幹細胞移植)個案後,積極與放射腫瘤團隊合作並於去年十一月成功完成結合全骨髓性放射線治療的自體骨髓移植個案,此成功個案為全亞洲第一例!
      此次接受治療的病患是一位末期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過去曾做過三次標準劑量化學治療,但骨髓內仍殘存10 % 的癌細胞。因此,經過骨髓移植團隊醫師評估後,建議先將病患本身健康的造血幹細胞收集並冰存下來。之後,經由導航式螺旋刀的全骨髓性放射線治療將殘存於骨髓內的頑強癌細胞殺光。再接受自體骨髓移植,將病患本身的健康造血幹細胞重新植入體內。骨髓移植技術的應用與配合可以挽救病患經全骨髓性放射線治療後的造血系統,使其造血系統再生並恢復功能。此時,經過全骨髓性放射線治療後的病患可經由骨髓移植技術存活下來,而同時其罹癌病症則能夠被穩定控制。
   相較於過去病患所接受的傳統全身性放射線治療,會使得許多正常器官遭受破壞,進而導致很大的副作用(例如:白內障、間質性肺炎、內分泌功能低下等問題)。在新技術導航螺旋刀的幫助下,我們將放射線集中作用在主要病兆之全身骨髓上並大量減少非病兆之正常器官的放射線暴露,不但可成功殺死骨髓中的惡性癌細胞,也大幅減低放射線的副作用,全身重要器官的放射線暴露量可減少約五至八成左右。也藉由減低放射線的副作用,增加骨髓移植的成功率。目前,我們是世界上第三個醫療團隊完成這項新的醫療技術,也是亞洲第一個成功的案例。
     
 血液惡性腫瘤的治療一直是個困難的領域,病人來到醫院時,經常合併感染與造血功能衰退,死亡率很高。在二十多年前,台大醫院陳耀昌教授引進骨髓移植的技術後,改變了治療的結果,也造福更多的病患。但骨髓移植前的高劑量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往往讓病患苦不堪言。新的標靶型化學治療可瞄準癌細胞,減少正常器官的傷害,是近年來癌症治療的一項嶄新進步,目前也被運用在骨髓移植上。而放射線治療在骨髓移植技術上的進步,則為導航螺旋刀所發展出的全骨髓性放射線治療,也被認為是一種新的標靶型治療;其目的在減少正常細胞因放射線治療時遭破壞而引發的副作用。病人每天定時藉由即時的電腦斷層掃瞄來精準定位骨髓的位置,使導航螺旋刀成功又精準地殺死骨髓中的惡性癌細胞。因為新技術帶來的低副作用(低嘔吐、低口腔黏膜破損),病人在移植後第十天血球就能恢復,第二十天就能出院回家休息,這是以往接受傳統放射線治療合併骨髓移植治療中所少有的經驗。
      目前臨床上,不論是導航螺旋刀全骨髓放射治療亦或是骨髓移植,都已在歐美先進國家醫學上廣為使用的治療方式。但,將此二項治療方式做成功地結合並應用在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末期病患之新技術,可視為現今抗癌治療的『一大步』!甚至將來,我們期待更多的血癌、淋巴癌、多發性骨髓瘤等癌症病患或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疾病或紅班性狼瘡等)的患者能夠受惠於這樣的新技術。藉由新技術改善傳統骨髓移植給人可怕的印象。未來,本院骨髓移植團隊會挑戰新的領域,包含:迷你骨髓移植、自體骨髓移植治療頑固性紅班性狼瘡(台灣首例),進而達成亞東醫院成為『移植中心』的新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