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惱人的過敏

過敏免疫風濕科/吳建陞主任  

惱人的過敏(相關圖片)     敏是現代人相當常見的毛病,而且有越來越增加的趨勢。過敏的範圍很廣,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等等。一般而言,所謂的過敏指的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對本來無害的一些物質如塵、花粉、黴菌(吸入性)、蛋、奶(食入性)等等產生不恰當的免疫反應,而造成身體一些打噴嚏、流鼻水或者起疹子的反應。但是有些過敏反應不一定是由外來的過敏原造成,而跟本身體質比較有關,如大部分的慢性蕁麻疹。以下介紹一些常見的過敏反應及相關的觀念。

呼吸道的過敏:過敏性鼻炎、氣喘
   有些媽媽常帶著孩子來看診說道:這孩子老是感冒不會好,有人說是過敏,所以我帶來看一下。的確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流鼻水、打噴嚏就是感冒,可是有的人每天早上起來就會流鼻水,嚴重的人甚至會流到中午甚至下午,這樣的情況不是感冒而是過敏性鼻炎。因為感冒的病程一般在一到兩個禮拜就會結束,不會如此長期,而且感冒通常會伴隨一些發燒、喉嚨痛或咳嗽等症狀,病程也可以辨識出剛發生及改善的過程。另一個要注意的是過敏性的鼻涕一般比較清,如果變成黃濁可能要考慮鼻竇炎。過敏性鼻炎發生率很高,尤其在孩子,幸好大部份可以用口服抗組織胺控制,少數需要局部的類固醇噴劑。對於類固醇局部鼻噴劑的使用不需太過擔心,因為局部使用不會有全身性的副作用。此外許多人的過敏性鼻炎會在長大後自然改善。


   氣喘診斷有時也不容易。如果沒有呼吸的喘鳴音而只有慢性夜咳等症狀,往往也會被當成感冒。氣喘的診斷要注意與慢性呼吸道的感染區分,在老人家更要考慮心臟問題造成的心因性氣喘,一定要經過醫師的檢查判斷,不可自行用藥。當診斷確認為一般的氣喘後,有許多口服或吸入的氣管擴張劑或者吸入型類固醇可供使用。雖然氣管擴張劑的效果比較快,但是治標不治本,對於比較嚴重的氣喘,仍需要吸入型類固醇來控制呼吸道的發炎反應,以減少發炎造成呼吸道的持續收縮。所以我們常對病人說,擴張劑是應急用的,吸入型類固醇是保養用的。目前的吸入型類固醇沒有全身性的副作用,病友如果病情需要,應規則使用而非發作才用,因為如果氣喘已經發作,吸入型類固醇的作用是緩不濟急的。氣喘病人應了解自己氣喘的狀況,必要時使用呼氣流量計評估來調整用藥,及早將呼吸道的狀況控制在正常範圍內。

皮膚的過敏: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
     異位性皮膚炎往往自小就發作,小朋友晚上癢到睡不著,抓得全身傷痕累累,大人不但看了心疼,自己的睡眠也受到影響,若非身歷其境,很難了解其中的痛苦。異位性皮膚炎會因為天氣、情緒、衣著或者是特定食物而惡化,捉摸不定的病程讓家長及病友也十分挫折。一般醫師開立的不外乎外用類固醇、外用免疫抑制劑及口服抗組織胺,大同小異,但是使用上的拿捏與徹底的程度,仍然有賴醫師與病人及家屬的溝通。什麼樣的情況該擦乳液,何時該擦藥,是否可以在嚴重的情況下擦足適當的次數(有時一次就是不夠);是否能夠教病人學會用大力抓而改用輕搔或輕拍的方式,不要留下抓痕造成二次感染等等。這些都是照顧上的問題,需要醫病間的討論與學習。

   蕁麻疹也是門診過敏的大宗,因為不但身體癢會造成不適,且對皮膚的外觀也會有影響。急性蕁麻疹一般吃藥打針很快就結束,但是慢性蕁麻疹則不然,定義上超過六個禮拜則稱之。一般病友皮膚癢來到門診,往往擔心肝不好或體內有毒素,其實絕大部分都是單純的皮膚過敏而已。此外慢性蕁麻疹很少是因為食物引起,而自己身體比較敏感有關。慢性蕁麻疹的原因追查以問診為主,實驗室診斷工具,主要是用來證實病史中比較模稜兩可的過敏原。

結一些重要觀念:
   過敏性疾病是免疫系統對一些無害的小分子過度反應造成,與對疾病的抵抗力比較無關。診斷上最重要的是對於特定症狀的好發情況,例如是否長期使用藥物,工作與生活的環境有無過敏原,發作的時間等等做釐清,如果有一些問診上不確定的部份,再輔以實驗室的檢驗如過敏原的檢測(例如疑似食物過敏,卻並不是每次吃都會發作,就用實驗室的方法確認)。


    此外在藥物過敏方面要提醒病友的是,有些藥物過敏會以皮疹表現,有些則甚至會造成氣喘或休克。因此當懷疑有藥物過敏可能性時,很重要的觀念是可先行停藥,並且儘速詢問原先開藥的醫師最可能過敏的藥物是哪一種,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不敢問,否則下次到別處就醫時,仍有可能再次接觸到過敏的藥物而造成危險。藥物過敏目前除了盤尼西林可以做標準的皮膚檢測外,其他藥物是沒有辦法直接抽血證明的,所以藥物過敏的診斷,最重要的是醫師根據發病與使用藥物的時間先後順序判斷,並觀察停藥後的反應。當某種藥物過敏的可能性很大時,則避免此類的藥物使用,並隨身攜帶過敏藥物的紀錄。另一個有用的觀念,是希望多重藥物過敏的病人,除了準備隨身過敏藥物的清單以外,也要準備安全藥物的名單,使每位診療的醫師可以參考。


    在過敏疾病的治療上,常常病程反覆難以捉摸,疾病控制成功的關鍵,往往是耐心、細心的觀察,透過衛教及一些好的醫療知識來源促成病人及家屬對疾病的了解。治療過敏的藥物每位醫師開的也許差不多,但是如何讓病人學會日常生活的調適、用藥的規則與適度的調整,需要雙方的合作。